重拾养牛梦 反哺故土情——杨小勇和他的生态牧场-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重拾养牛梦 反哺故土情——杨小勇和他的生态牧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8日

记者 高书文

500头黄牛和几千只土鸡在山头放养,牛粪种植牧草、养殖蚯蚓,牧草喂养牛羊,蚯蚓喂养土鸡和鳝鱼,牛羊和鳝鱼供给酒店……在酒店经理人杨小勇的“北山牧场”,生态完美循环。
  这是军店镇何家村人杨小勇为自己的“北山牧场”规划的发展方向前景。经过一年的建设经营,这个生态循环链已具初形。

北山牧场远景

建设正酣 牧场规模初具
  “北山牧场”,全称是房县北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地处军店镇何家村北山丘陵,位于何家村水库和黄岩沟水库之间。杨小勇任合作社董事长。
  “北山牧场是房县第一家以散养和圈养相结合的养牛场,场区占地50亩,牧草种植区有一百多亩,环绕着场区。北边是山场,可延伸出五千多亩的山林散养区。西北坡下是养鸡场。”3月13日一大早,沿着回旋的新修土路刚到达场区,杨小勇便向记者介绍起牧场情况。
  放眼望去,两间标准化牛圈、一间羊栏、一间仓库、一排办公区坐落在平坦的场区内。地里,20余名受雇的何家村村民正在领工的招呼下,忙着担牛粪、整地块,为种植牧草做准备。山后,50多只山羊在灌木丛中悠闲地吃草。坡下,千余只土鸡在松树林下觅食。圈中,80余头杂交黄牛吃完草饲,正等待被放出牛圈赶上山头。

杨小勇刚喂完牛崽

瞄准商机 首次亏损五十万
  合作社的董事长杨小勇今年42岁,这既不是他第一次搞养殖,养殖也不是他唯一的职业。目前,他同时担任着北京、银川、房县等多地酒店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而在1999年,在北京闯荡7年、已从最初的帮厨成长为酒店经理的杨小勇,便看准养牛市场,用做酒店管理挣得的第一桶金在房县红塔镇唐溪沟村创办了养牛场。不过那次创业最终以50万元血本无归收场。
   “当时每年回老家过年,看到大片的荒坡荒地,想起城市里牛肉越来越贵,消费者也更偏好牛羊肉而非猪肉,又怀念小时候在家放牛的美好日子,心里便滋生出养牛的想法。”杨小勇说,他和妻子说干就干,当年就辞掉北京的工作,信心满满地开始了第一次养牛大业,还雇了2名工人做帮手。
   “那次没经验,心太急,从山东直接买回从国外引进的40头母牛和3头公牛,却忽略了地域和气候适应性的问题。牛在回来一个月后陆续出现咳嗽、发烧、不进食等症状,请了多个兽医、花了大量药费也无法治好,断断续续都死了。”第一次养牛创业就这样失败了,现在回想起来,杨小勇还觉得心疼。“我们夫妻俩陆续挖了很多坑将死牛就地掩埋,人生中的第一笔投资就这样被埋进土里变成了肥料。”

杨小勇的牧场牛圈

东山再起 重拾养牛梦
  创业失败后,夫妻俩迫不得已又返回北京打工。但杨小勇心中的养牛梦从未泯灭过。杨小勇说很可能是儿时放牛的时候就种下了梦的种子。
   “你看,屋后的这片山场叫‘遇宝贝’,八九岁时我经常和同村小伙伴在这放牛,漫山遍野地撒欢疯跑。相比在家里油坊帮工,能出来放牛简直太有趣了。哈哈,没想到三十年后,我又回来这里遇我这些‘宝贝’了。”杨小勇眉飞色舞,仿佛又回到儿时放牛时快活的日子。期间,几次电话响起,记者注意到他的来电铃声是“哞哞”的牛叫声。杨小勇嘿嘿笑着说:“这就是我自己录的这些牛的叫声。”
  回北京继续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后,杨小勇利用酒店出差的机会,先后参观了河北、天津、宁夏、重庆等地的养牛场,学习养牛经,思考新的出路。
   “本地牛长得慢,但耐粗饲,适应能力强;品种牛长得快,肉质嫩,但太娇气。如果把本地牛和品种牛杂交,新一代的小牛是不是就同时拥有了父本和母本的优势呢?”查了大量资料后,杨小勇认为自己的想法可行。于是在2012年底,杨小勇又购进30多头本地母牛,从河南引进一头夏洛莱公牛,开始杂交试验。
  2013年8月,第一头杂交小牛顺利降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杨小勇发现,老人们说的公牛太大而母牛个小容易难产的事,发生几率很低,并且杂交牛比本地牛长势明显要快。“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杨小勇喜笑颜开。

有了经验和技术,加上更充足的资金和养牛的激情,杨小勇的第二次回乡创业很快就做起来,他注册成立了房县北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第一次不同的是,他没有辞职。


林下养鸡

生态循环  发展环保牧场
  在牧场的养牛区和办公区之间,有一个近3亩的干涸大水塘,杨小勇说是用来养鳝鱼的,下一步就是浇铸水泥加固塘底和塘坝。“鳝鱼和牛肉在酒店很畅销,目前,我已经和省内外8家酒店签订了购销协议,村民和牧场的产品都不会愁销路。”
  在水塘不远,杨小勇翻开稻草覆盖的蚯蚓培育床,准备挖些蚯蚓去喂土鸡。“我在网上买的蚯蚓种,用牛粪做床,培育出来之后,蚯蚓用来喂鸡和黄鳝,牛粪经过蚯蚓消化更肥,再拿去种牧草。牧草再养牛,牛再产牛粪,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鸡鱼……哈哈……”杨小勇循环往复地说下去,自己也被逗乐了。

挖蚯蚓喂鸡

除开去年卖掉的部分,目前杨小勇的牧场还有牛86头,羊60只,鸡1000多只。“不准备养羊了,太麻烦,我打算专注养牛和土鸡,附带鳝鱼。希望用一年时间将规模扩大到100头母牛同时繁殖,出栏100头,将鸡发展至3000只,再增加一间标准化鸡室。3到5年内,实现合作社的牛年出栏量200头至300头的目标。”对于未来,杨小勇规划有序且信心满满。“再发展几年,游客或许可以骑马上山,来水库钓鱼,品尝土鸡汤、鲜牛肉……” 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之路开始在他的脑海盘旋。

反哺故土  带动乡民致富
  杨小勇希望把本地的村民都带动起来养牛,由牧场免费提供种牛配种和养殖技术,以改良本地牛。目前,已有8户村民被带动起来,其中最多的一户数量达到20多头。
  下一步,他准备借鉴重庆丰都的母牛养殖模式,把母牛免费发放给农户养殖,自己再按照市场价回收小牛。“这样即为买不起牛又想养的农户解决了资金问题,增加了收入,也能为牧场减轻些工作量。”杨小勇说。

村民受雇佣在牧场翻地担粪种牧草

他也很想为本地村民做点事。“当你在外漂泊几十年再回到生长的地方,你会觉得乡里乡亲都特别亲切。”据他介绍,牧场开工建设以来,除开房屋建筑由专业建筑队承包外,牧场雇请的长工和散工几乎全部来自于何家村。2013年9月至今,单何家村村民工资开支近20万元。
  由于同时负责多个酒店管理工作,杨小勇不能时刻呆在牧场。66岁的村主任杨浩德被他请来做厂长,负责日常牧场农事安排、工人招请、劳工记录、工资结算等事务,月薪2000元。58岁的青峰镇兽医站退休兽医郭长勇也成为牧场的专职兽医,月薪3000元。此外,还有三名长工,分别负责做饭和喂鸡,打扫羊栏牛舍,放牛放羊,工资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农忙时,牧场雇请村民一次多达20余人。

来做工的村民年龄大多在50左右


         开春以来,56岁的何家村村民杨军没有再出门打工,而是选择在杨小勇的牧场干活。3月13日是他在牧场干的第11天,主要负责翻地担粪,准备种一种叫“巨菌”的牧草。当天,和他一起上工的20余村民,年龄几乎都在50岁以上,妇女占有三分之一,最长者66岁。
   “在这干活吃住方便还能照顾家里,在外打工没谱儿,一是我们这些年纪大没人要,即使找到活工钱也不高,消费却很高,等回家来也所剩无几。小勇对我们很好,别处干活不管饭,他管午饭。他也不定工作量,我们这些能干些的给80元/天,力气小些的是60元/天。”杨军说,“他对我们好,大家也都有多大力出多大力。”

雇工三分之一为闲散的中老年妇女


         3月15日,杨小勇开着三轮车在村里来往收玉米和黄豆,作为饲料储备。他给村民的价格比市场价高一毛钱,收好的粮食自己扛上车。“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老年人种庄稼不容易,我上门省得他们背,价格高一毛也算不得什么。”杨小勇解释说。突然,他的声音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们对我都很支持,都夸我来着。”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