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旅游一定要有市场智慧
——全国知名策划人吴鹏飞
旅游是一个利用人们好奇心的产业,是精神文化活动。做旅游一定要有市场智慧,不能抄袭,不能简单地复古,要有再创造。对天南海北的人来说,有什么东西让他们愿意到房县来,解决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旅游一定要有文化作为支撑,要在大量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找到我们文化的魂,要用一句话,几个字来总结概括,并加以宣传推广。房县的诗经文化这么深厚,到底做什么能把大家吸引到房县来,不是吸引一时,而是吸引永久,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房县有三件事值得思考,一是诗之乡,中华诗祖封邑长眠在这里,中国最著名的诗歌在这里,诗乡怎么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怎么做能够让所有读书人的文化感情转换成一种寻找诗源的向往? 通过搞全中国最有水平的诗歌大赛、古诗词写作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等,营造诗经之乡氛围,让诗乡大街小巷都充满诗经的味道;二是酒之国,围绕庐陵王流放,把房县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整合在一个品牌下,做成酒之国;三是泉之城,结合独特的温泉优势,打造温泉之城。(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要着力打造房县旅游品牌
——市旅游局副局长何衍明
重点谈三方面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九个字,即房县旅游发展“有什么”、“缺什么”、“做什么”。
首先,房县旅游发展“有什么”。从区位层面讲,房县处于两大名山之间;从交通层面讲,武神路穿境而过,“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即将通车;从历史层面讲,房县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并有史可考,诗经文化、流放文化、野人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在整个鄂西北来说都是独树一帜,值得我们大力推崇;从生态资源层面讲,千里房县,地域辽阔,生态保护完好;从旅游资源层面讲,房县是县级4A级旅游景区里通过最早的,有两个4A级景区,即“双野”和温泉,这些旅游资源都非常好;
其次,房县旅游发展“缺什么”。我认为,第一,房县现在的旅游仅仅处于观光层面,旅游产品非常单一;第二,我们现有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都没有形成系统地产业链;第三,我们整个旅游资源缺乏非常直观的、能代表房县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的形象的宣传口号;第四,整个房县尽管交通条件已经很好,但仍存在瓶颈需要破解,交通瓶颈打破后,游客到房县吃什么、住什么、游什么、购什么、娱什么?县委政府都应该认真思考;第五,与“两山”呼应究竟呼什么、应什么,与“两山”形成互补,我们补什么,游什么能吸引游客到房县这个驿站停留;第六,房县到神农架没有高速,要考虑房县到武当山、到神农架机场高速公路的问题。
最后,我们应该“做什么”。一是打好文化牌,诗经文化、流放文化,许多宫廷的东西需要挖掘;第二,打好养生牌,木耳、香菇、黄酒等纯天然的东西;第三,打好乡村旅游牌,大木厂镇已纳入十堰城郊生态旅游圈,县委、政府加大重视支持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房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引爆点;第四,打好“野人”牌,立足“双野”,开发系列产品;第五,利用好与北京对口协作的平台,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支持项目;第六,当好“两山”配角,避免同质化,体现差异化,差异就是特色,就是优势。在适合的地方形成小吃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娱乐一条街,休闲一条街;第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包装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的项目;第八,广集民智,提出一个非常响亮的能够代表房县生态旅游特色的宣传口号。(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用文化支撑旅游
——市文体局局长牛孝文
第一,房县资源多,但大多不精,没有专攻,缺少“魂魄”;第二,房县旅游起步早、规划早,但是发展较慢;第三、要先策划后规划;第四、要重视含金量较高的旅游资源;第五、发展旅游要有文化支撑,要有专业的人员挖掘、整理、保护、传承,要有专门的地方文化传承保护机构(文工团、地方博物馆等);第六、作为十堰及周边旅游线的中点来打造;过路的,作为旅游站点来打造;对外,作为旅游重点来打造(发挥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一些让人念念不忘的晚会、景点);第七、以房县民歌为载体,打造房陵(民间)歌剧体系,形成文化品牌。(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深度挖掘 宣传推广
——十堰日报社社长李东晖
第一,房县生态文化旅游的振兴,需要高端理论指导、市场手段运营、文化内涵支撑;第二,突出重点,抓住诗经文化不放松,以诗经文化为总的引领,最大深度的挖掘诗经文化的文化深度、内涵,引领房县的其他文化产业,思考怎样以诗经文化为引领,包装文化产业项目,向上立项争取资金;第三、坚持不断的邀请专门研究诗经文化的专家、团队及知名学者等来房开展文化学术研讨,带动房县诗经名气;第四、(就市场手段运营而言)坚持不断的请旅游企业来房考察,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来投资;第五、作诗经文化教育基地,使少年儿童能接受诗经文化教育;第六、与十堰日报社深度合作,借电子商务平台把房县生态文化旅游推广出去。(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打好民俗文化牌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市文联主席杨启国
房县一是要充分重视民俗文化利用。房县的民俗文化很丰富,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的集淀,他是活历史,找出民俗文化中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方提倡、弘扬。二是要早着手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以老百姓日常生活、过年过节的生活、节日庆典用品,房县独有的稀奇的东西为主开发旅游文化用品。三是要多听一些专家意见,充分论证,认真归纳总结,结合实际选出实用的方案,分块、分区把具体方案制定旅游发展策划、规划分步落实到位。(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要注重生态与文化相结合
——市林业局副局长贺兴福
第一,要划定“红线”,保护和挖掘并重,以保护为重点。对已开发的资源,划定红线,禁止景后开发;对技术水平无法达到的未开发的资源,适当的放置,以免文化、资源、文物遭到无法恢复的毁灭;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现有建设,要加强生态的保护,野人谷到青峰到诗经园的绿色廊道建设,原来破旧道路绿色廊道建设问题要重视;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野人谷保护区的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建设,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传播;生态文化旅游,重点是旅游,但要重视生态与文化相结合问题,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怎样获得知识,怎样展现文化的信息、特征。(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打造载体 留住游客
——市电视台副台长操建华
人气和财气,先解决人气问题,人有了,钱就来了。这几年房县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人气是有了,但是还缺乏留住人气的环境和项目。首先,这些年我省实施“一县一品”文化战略,其实房县远不止“一县一品”,而是“一县多品”,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整合,缺的是传播推广;第二,关于缺资金的问题,其实我们发展并不缺钱,缺的是整合撬动资金的能力,缺的是沿着一个思想走到底的执行力,缺的是为执行力而行动的激情,民间资本大的很,我们没有整合好的项目,就不能吸引大的投资;第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房县有“一水(温泉)一诗(诗经、尹吉甫)一人(野人)”,光听传说是不行的,要有载体,有可看的、可触摸的、可感觉到的东西,要建博物馆、修宝堂寺、建诗经碑林、野生动物园、药材植物园等。(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把人文历史打造成旅游景区
——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潘彦文
房县历史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我梳理、归纳的十堰地区的八大文化,其中房县就占三个:第一个是古方国文化,第二个是帝王流放文化,第三个诗经文化。
房县要搞生态文化,就是要把文化发掘、梳理出来,形成物化的东西。作法:一、要研究、发掘、整理出文化元素。认真研究、发掘三大历史文化,从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地理书籍、房县志这种史料里面找我们的文化痕迹。二、形成物化的点,让生态文化落地生根。有地方史的、有中国史的,恢复文化遗址,把人文历史打造成旅游景区。例如:建庐陵王城、帝王文化馆、诗经文化馆,房县应该留下物化的东西。还要学习竹山,把古迹遗址的地名都恢复。黄香庙要保护。(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诗经文化是房县生态文化的根
——市民俗学会、诗经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
以诗经尹吉甫为主的文化内涵是房县生态文化的根,诗经文化是国际品牌,是国际名片,是国学、文化的原点。
房县的生态文化旅游具体地说,有尹吉甫、青峰山、矿泉水、房县民歌、五台天然氧吧、黄酒、十房、谷竹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双野”等旅游景区、香菇木耳之乡、药材之乡、矿泉水之乡、悄然兴起的核桃之乡。
房县要创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县。建议建立房县东部诗祖故里尹吉甫开发区,这里有尹吉甫的宗庙、西周时期的界碑,尹吉甫的坛山、珠藏洞。把房县东部打造好,可以上山拜祖、下洞探奇、水上荡舟、深谷探幽。三里坪水库、六里峡水库、东部乡镇的温泉 坛山、万峰山、青峰山、封神洞、紫阳洞、六里峡古地质河床等16个旅游景点都亟待开发,建议房县设立诗经文化研究办公室,建议五台诗经源建立诗经文化园、百宝园。(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房县诗经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十堰市民俗专家 胡继南
房县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众多,但我从民俗的角度讲,还是要以尹吉甫诗经文化为中心,以宝堂寺为载体。
诗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尹吉甫家庙宝堂寺西周的文化遗存,在全国都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在房县与诗经和尹吉甫有关的东西很多,有一大批传承人证,有天官坟、龟驮碑等实物,不是空穴来风、胡编乱造,是有据可查,所以说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和竞争力。因此开发宝堂寺是吹糠见米,立即见效。西安光兵马俑这一个坑一年仅门票就是10个亿,相当于两个房县财政收入。所以说旅游业是一本万利,大有可为。
关于资金问题,现在国家有4万亿等着开支,就是有资金没项目,房县要抓住北京对口帮扶和其他人脉优势,用项目争取资金。同时多搞几次高人论坛,听取一些大家的意见,确定哪先哪后,然后进行具体规划。(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