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古称房陵,为湖北省第二版图大县,素有“千里房县”美称。从1949年元月10日房县解放,到今天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65年来,房县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绘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使昔日的一个山城,变成了一座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新城,历史的巨变,彰显伟大成就,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温建设历程,会增加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和信心。
巨变一:旧政权土崩瓦解,新政权应运而生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陕南军区党委决定:“立即发动房竹战役,迅速解放房县及“两竹”(竹山、竹溪)三县,进一步巩固两郧解放区”。参加房竹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陕南军区12旅36团和上关团、郧均团地方武装约4000余人。1949年元月7日,先头部队36团进入房县外围,歼灭固守连山坡之敌,元月9日凌晨,攻城部队发起总攻,元月10日,房县城解放。部队于元月20日西进竹山。县委、政府暂未公开。县内成立各界人民委员会,委员会主任陈松卓,副主任杨远舫。1月30日,逃往深山的国民党自卫军,乘我主力部队西进,县内力量薄弱,窜回县城。于当日晚扑杀各界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开明绅士杨元舫父子被杀。31日,国民党土匪在城内大肆抢劫,下达了“七杀无赦令”。县城内一时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我西进部队得到消息后,连夜返回,歼敌一部,余部逃窜房保边境(后被镇压),房县重新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2月1日,成立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王伯华。从此房县人民的历史同新中国一起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几十年来,房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履行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建立了广泛参与的政治协商制度,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政是,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全县党务工作、政务工作扎实开展,行政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公检法司依法办案,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分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业务,到2014年,扶贫开发、移民安置、南水北调、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水文、档案管理、史志工作等都取得显著成绩。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推进,目前县、乡文书处理实现电脑操作,彻底废除人工抄写和复写纸打印文件的局面,并且建立了纸质、电子文档并存,是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政通人和,事业欣欣向荣的房县呈现在世人面前。
巨变二:实行彻底的土地所有制改革,人民群众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在封建旧的土地私有制度下,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历代当政者,只征赋税,很少过问农业生产,加之灾害频繁,无力抵御,产量低而不稳。据“土改”后资料统计,占全县总人口12%的地主富农户拥有全县37%的土地,户平23亩,人平3.6亩;而占总人口68.2%的农民,户平3.8亩,人平0.5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7年粮食总产16316万斤,比1949年增长71.75%。
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后,粮食产量在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逐年回升。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9272万斤,比1961年增长52.7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稳产高产,而且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产值42.5亿元。粮油总产分别达到15.1万吨,1.6万吨,创历年最高水平。
新中国“两次”土地所有制的改革,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奠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巨变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949年以前,广大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更不可能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国后,1952年县人民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开始治河保田。几十年来,农田水利不断加强和完善,投入逐年增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加上推广良种,科学种田,使粮食单产由1949年前的几十斤、上百斤,提高到几百斤,上千斤,甚至基本接近“吨粮田”仅2013年,全县完成除险加固、小型水利、水毁设施修复等13个项目。实施小农水工程7处,修复渠道116千米,改善灌溉面积6.1万方,整理农田1万亩。
巨变四:工业经济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1949年前,房县只有一个民生工厂,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工人只有几百人,大工业是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到2014年,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4个,其中:国有企业3个,有限责任公司8个,股份有限公司3个,私营企业59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个。其中轻工企业35个,重工企业39个。按企业类型分,中型企业2个,小型企业72个。从业人员达到5768人。全县拥有电力、医药、食品饮料、纺纱织布、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其中电力工业共兴建水电站61座,装机91台,装机容量46101千瓦,年发电量24356万千瓦时,营业区内有公变1321台、专变579台,初步形成了以110千瓦为依托、35千瓦为骨架、10千瓦辐射全县的输配电网络。乡镇通电率达100%,村通电率97.23%,户通电率93%,从根本上解决了1949年前“点松亮、桐油灯”的局面,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美好时光。
巨变五:交通运输在优化中实现重大发展
1949年,房县没有公路,仅有三条古驿道、两条古商道、一条盐道与外面世界相连,运输全靠肩挑背驼。新中国成立后,于1957年元月开始修路,仅修通了县城至黄杨树一段(17公里),因得不到邻县的配合停了下来。1958年才修通房县至青峰段的县区公路。1960年,石(花)竹(山)路贯通,房县第一次有了东西畅通的坦途。到2014年,全县拥有国道、省道、县乡道、乡村道,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68.5公里。石竹、十房两条高速路即将跨越房县中心,全县拥有各类货运车辆573辆,农用汽车497辆,拖拉机近300台,客车376辆,跨省、地级线路12条,县内开通55条。全县305个行政村,通客车达90%以上。实现了“天堑变通途”,肩挑背驼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水路由过去的木船换成机动船,现有货船29艘,动力175顿,年货运量达到518万顿,水路客运机动船5艘,渡船11艘,年客运周转量528万人次。邮电通信发展迅速,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进入千家万户。
巨变六:商贸企业数量质量并进
1949年,全县仅有188家从事消费品零售,其中,仅有1家集体商行,集贸成交额3万元。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截止到2005年,全县商贸企业完成改制39家1343人。仅县供销系统商品零售额就达12600万元,其中生活资料销售5527万元,生产资料销售4015万元,农副产品销售3058万元,农副产品收购3649万元。粮油购销网点111个,购销两旺。药品流通企业发展到70家(其中农村药店36家)全部为个体企业。1979年至2005年房县医药局商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309万元,上交税金250万元。商业企业、批零兼营,个体经商户遍布城乡。到2014年止,新合作超市、寿康永乐超市、中北仓储超市等客商入驻房县,更增添了房县商贸企业的风彩,购销方便快捷,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并开通电子商务,市场繁荣倡盛。
巨变七:财税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民生
1949年前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种类繁多,压得农民喘不了气,据《房县志》记载,仅1948年全县征收税费共计31项,旧币8.28亿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税种减少到农业税、货物税、商品流通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工商税、产品税、增值税、所得税等20项,当年征农业税574.36万斤(折金57.43万元),征收货物税或产品税3387元,工商业税或营业税1168元,屠宰税892元,牲畜交易税161元,合计征收57.99万元。1985年后农业税逐步下降,2002年税费改革,取消烟叶以外的特产税。到2005年,全省提前一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取消特产税和农业税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13年国税征收13042.6万元,地税征收27968.4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3180.4万元,收入合计达到5419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57年的26.07元,2013年增加到5150元。财政征收,取之于民,用之民,更加向民生倾斜。
巨变八:城乡建设突飞猛进,镇容镇貌品位提升
1949年前,原城关镇街面窄小,两边“银线穿珠”,房屋建筑面积为373800平方米(其中庙宇314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50至60年代,居民基本没建新房。从70年代后,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关、居民逐步开始营建新房(含办公用房),特别是1980年后的6年中,仅城关镇就新建房屋382849平方米,比1949年前的房屋面积总和还多。其中,楼房面积316050.46平方米,占整个房屋面积的37.2%。
街道建设逐步推进。1958年12月,首次对县城街道进行整修,由“银线穿珠”明渠改为下水道,设渗井。原来的“银线穿珠”千年古迹至此废止。街面加宽。1961年后,逐步拆毁旧城,扩建街道。1976年后,机关、商店陆续在南门外兴建,逐步形成了新十字街的雏形,兴建的房陵东路宽11.65米,房陵西路19.6米。1979年后,在街道两侧新建排水沟3417.4米,铺设水泥路面1266平方米。至1985年,以新十字街为轴心,东至八里望,西至熊家凸,南至三海,北至桃园的区域内,高层楼房拔地而起,商店、服务设施林立,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灯光明亮。千年古城旧貌换新颜。
2000年,实施西河整治,南大街、神农路改造、武当路配套,北门河桥加宽,灯箱广告耀人,到2005年,完成河道整治,建6米高的砼防洪墙总长2500米,浇灌砼1.8万立米,完成橡皮坝4级,形成自然水面36.74平方米;积水55.2万立方,建成公园、广场总面积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10盏,庭院灯105盏,绿化总面积630万平方米,修建、改造桥梁1座,新修河堤公路5公里。西河通过治理,呈现出璧水花香、灯火辉煌,景色丽人的乐园。不仅对县城防洪和抑制空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风景区。
乡镇建设,2011年7月,房县军店镇、化龙堰镇列为全省重点中心镇,野人谷镇列为全省特色镇,同年9月,野人谷荣获“全国环境美乡镇”称号。2012年,房县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强县”称号。是年5月,三道河水幕激光音乐喷泉开工建设,是年9月建成,对市民开放,增添一道新的旅游观光风景线。
巨变九:旅游在创新中发展
房县,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
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高起点开发,把房县建成全市乃至于全省、全国独特的风景旅游区。
围绕“旅游立县”目标,充分发挥“一肩挑两山”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科学编制规划,完善配套服务,提升景区档次,全力打造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旅游交通枢纽地。制定了《关于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野人谷生态”旅游名镇、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观音洞、南潭生态旅游度假村等重点景区规划基本完成。野人谷游客接待中心、地质公园展览馆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半岛湾酒店、滨湖酒店主体工程完工,维也纳酒店、庐陵王酒庄快速推进,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启动“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双野”景区成功创建“湖北省旅游行业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湖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参加重庆温泉博览会,成功举办了春节文艺大巡游、显圣殿庙会、首届旅游风光摄影大赛、山地自行车大赛等活动,提升了房县知名度和美誉度。2013年累计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9亿元,分别增长61%、75%。
巨变十:科技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984年7月,县委、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决定》,组建了科技领导小组。1993年4月,在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科技工作目标任务书,开始实行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1994年3月,县委、政府作出《关于科技兴县的决定》,从指导方针、目标任务、体制改革、政策措施、资金投入、队伍建设、领导体系等方面把科技兴县战略具体化,把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作为实施科技兴县的重大举措。经过3年多的具体实施,1997年1月,国家科委委托省科委对房县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县进行考核验收,是年3月,国家科委发文批准“房县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通过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了全县的科学技术进步。科技组织、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奖都有重大突破。
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倡盛。全县文化事业由1949年仅有大众剧团,花鼓剧团和曲剧团3个单位,2014年文化单位9个,文化事业、文学艺术、群众文化、出版发行都有较大发展。2009年起,连续6年元宵节前夕,举行春节文艺大游行活动,2012年4月,房县诗经民歌演出团首次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二十二届“星光奖”颁奖盛典上演出歌舞节目《山风》,同年6月24日晚19:30分,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我要上春晚》栏目演出。是年12月7日晚,应邀赴京参加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的“2012乡土盛典”演出。演出结束后,影视中心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为《山风》节目颁发演出荣誉证书。
教育事业实现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一条龙”模式。2013年全县拥有幼儿园15所,其中,民办14所,在小学附设学前班192个。小学162所,比1949年增加139所,初中24所,比1949年增加23所,高中3所,特殊教育1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均是从无到有,质量显著提高。还有成人教育和扫盲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年末人数4980人,是1949年的近20倍。
广播电视1949年为零,1950年县成立“收音站”,1956年筹建广播站,是年12月7日,进行首次播音,入户喇叭达到3.5万多只,1979年建公社放大站24个,县至公社的专杆线发展到253杆公里,入户喇叭达到5.5万只。1978年元月1日,建成第一座电视转播台——天宝山电视差转站。1984年成立广播电视局。1987年实行广播电视混合覆盖,扩建了凤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使广播电台信号直、间接覆盖20个乡镇。到2014年,全县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工程。
医疗卫生突飞猛进。1951年全县仅有1所县级卫生医疗机构,5所区级卫生医疗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3人,到2014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增至24个,42个门诊部,病床达到2060张,其中县直1300张,乡镇660乡,在职职工2510人,其中乡镇1205人,县直1305人,各类医技设备增加,检查手段显著提高。村级卫生室306个,4家民营医院,2个企事业单位医务室,11家个体医疗室,合作医疗实行专网管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发展目标。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5年后,在中央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全县共命名文明单位1211个,文明户1416户,获得省、市最佳文明单位20个,文明村(居)、社区、城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据各单位上报统计,1979至2005年全县荣获全国先进115人次、全省先进659人次(包括劳模、先进工作者)省以上各专业表彰的共计1774人次。这些殊荣的获得,既有个人的辛勤付出,更是全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房县不愧是“人杰地灵”。
2014年房县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孵化区、绿色品牌样板区、城乡一体示范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商贸物流集散区、创新人才集聚区,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奋进,房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黄金龙(房县档案局),邹清斌、王琼、李金蔓(房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