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计家嘴遗址重要发现-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房县计家嘴遗址重要发现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4日

一、遗址概况

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红塔乡塘溪村四组,北距县城约9公里处,与南面的七里河遗址隔河相望,相距约1公里。遗址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204″、北纬32°0508″,高程为453米。遗址北靠山岗,西临汤峪河,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呈台阶状分布,文化堆积主要分布于平坦的台地上(图1)。文化堆积厚2米左右,保存较好,遗址面积约1.9万平方米。谷竹高速配套工程房县一级公路从遗址西部穿过,涉及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一、发掘经过

为配合谷竹高速公路的建设,20126月至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首先以对线路穿过遗址部位进行了全面勘探(采用梅花布孔方式),并对遗址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测绘遗址地形地貌图(图2)。

根据勘探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其中两个台地分别进行布方发掘。首先我们对遗址确定了永久性基点,建立整个遗址的测控系统。本次发掘区域位于坐标系的第Ⅳ象限,布方规格为 10米*10米,实际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图3)。

本次发掘严格按照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其中加强了全站仪测绘,并着重信息的全方面的采集,重点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及环境考古等方面的取样。

三、地层与遗迹、遗物

1、地层堆积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各方地层不同。一共有10层,第①层为现代耕土层,第②层为为西周文化层;第③、④层、⑤层、⑥层、⑦层为屈家岭文化;第⑧、⑨层、⑩层为仰韶文化层,第⑧-⑩层出土陶片以红陶为主,明显有别于第③-⑦层的灰陶和灰黑。初步整理结果表明第⑧、⑨层为庙底沟文化层,第⑩层为半坡文化层。

2、遗迹及遗物

1)遗迹。遗迹较多,共清理遗迹共计61个,其中灰坑22个、墓葬23座、房址14座、灶2座。已清理的灰坑中,H2H4H5H6H10H12H19为西周时期的灰坑;房址仰韶文化时期7座、屈家岭文化时期6座(图4-6),西周时期1座(F1)(图7)。清理的23座墓葬中,除4座为秦汉时期、1座属仰韶文化时期外,其余全部为战国时期(图8-15)。

要重点介绍的是西周时期F1,开口于①层下,由3个近圆形的柱础垫土(直径达1米以上)、2条基槽及一个柱础石构成,由于F1南边未开方,故门道、朝向、房屋内结构均不清,在F1东边试掘发现也有柱础垫土及圆形的红烧土柱洞,因此,从规模上来推测F1极有可能是宫殿遗迹(图7)。

2)遗物。出土遗物极为丰富,分秦汉、战国、西周和新石器时代4个时期。初步统计,出土小件文物共计400多件,其中陶器242件、石器48件、青铜器109件、玉器11件、铁器1件、骨器12件。

西周和新石器时代遗物主要是陶器。仰韶时期器物以红陶片为主,有夹砂和泥质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型有小口尖底瓶、鼓肩瓮、罐、鼎、盆、钵等,分属庙底沟文化和半坡文化两个时期,其中夹砂绳纹红陶的杯形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图16),庙底沟文化的釜形鼎、彩陶盆也较多见。屈家岭文化陶器以分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色以灰陶和灰黑陶为主,纹饰则以素面为主,器型有折沿罐、高领罐、鼎、杯、钵、盆、碗、豆等,双腹器较发达(图17)。其它小件器物有石斧、尖状器、石锛、石凿、石箭镞、网坠、陶球、陶纺轮、陶塽、骨簪等。新石器时代和西周遗存均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图18),可辨种类有猪、鹿、牛、狗等。

西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多饰有绳纹为主,器型绝大部分为鬲(图19),罐、盂、盆、碗、杯、豆等少见。

战国的遗物出土于墓葬,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有鼎、敦、壶、盘、匜、罐、豆等,同时还有青铜兵器及车马器出土,器型有鼎、敦、盘、匜、剑、戈、戟、矛、箭镞、马镖、马衔、节约、车、车辖、棺环、器盖等,饰品出土有玉环、料珠、铁环等(图2021);这些战国墓葬还多随葬有鹿角、猪骨、鸡骨、鱼骨等。

秦汉遗物出土于小型墓中,均为陶器,器型有鼎、鍪、壶、豆、罐等;

四、主要收获

本次发掘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但由于是带有课题意识开展工作(房县盆地考古基础相对薄弱,可以此为契机,填空区域空白,完善当地古代文化框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古代人地关系、生业活动与文化交流等新领域的研在。特别是在这相对偏远而封闭的一特定地理单元,其文化发展是否具有特殊之处;作为历史时期的有名的流放之地,其人群迁徙、文化交流在考古学材料上有何表现)。目前在资料、信息获取方面已取了不少重要收获,主要有如下四点:

第一、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序列和保存状况。

初步发掘表明,计家嘴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期至秦汉时期的遗址,从早到晚依次为仰韶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西周时期(中晚期)、战国时期(中晚期)、秦汉时期。西周之前主要为居址,至东周、秦汉时期则为墓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仰韶文化遗存其次;战国墓葬也较密集。整体上,遗址遗存丰厚,保存较好,不过,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地整改,已经将西周时期的文化层大多破坏,多仅留有西周遗迹如灰坑、房子等。

第二、完善了房县盆地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先秦文化文化序列。

1、初步建立了房县盆地的先秦文化序列。在房县盆地而言,首次科学发掘获取了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屈家岭文化、西周时期的遗存,为探讨这一相对闭塞的小盆地的开发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本次发掘获取了较典型的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遗存,其中半坡文化遗存的典型单位在鄂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填补了区域空白。这些仰韶文化遗存不出关中、汉中地区同类遗存的范畴,只是器类、型制非常单调。这对探讨半坡文化在汉水流域的传播路径、在房县盆地的独立发展,以及鄂西北史前文化格局(如后岗一期文化与半坡文化的角逐)提供重要线索。

3、房县盆地商代至西周的遗存非常少见,此次计家嘴遗址西周遗存的确认填补了该盆地商周文化序列的空白。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本次还发现有西周时期大型的建筑遗迹,可能表明该遗址的级别非同一般。

第三、有望建立我省西周文化的新的地域类型。

本次发掘的西周遗存地域特色特明,这类遗存以夹砂褐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弦纹、附加堆纹、乳钉纹等,器类以鬲为主(占90%以上),有少量的罐、、盆、碗、杯、豆等。鬲均为折沿、分裆(略呈乳状)、包制柱状足,从裆部来看多有商式鬲的风格,但肩部绳纹多弦断,个别还有乳钉、扉棱装饰,结合器型整体风格,基本可推断属西周中晚期。这类陶鬲与辽瓦店子、过风楼、下王岗同时期陶鬲有一定的共性,特别是包制的柱状足(也有的呈扁足,跟面均有绳纹),但整体一致的折沿风格却明显有别周邻地区,也极少见于关中地区。另外,其单调的器类、模式化的型制,也卓尔不群。可能这与房县盆地闭塞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实际上,其仰韶遗存也有类似的特点。

目前这类遗存还见于房县盆地西缘的谷地——青峰孙家坪遗址。从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分布来看,很可能代表了我省西周文化一个小的地域类型或方国文化(据文献记载及推测,房县在西周时期属于诸侯国彭国的势力范围),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工作来确认。

第四、获取较多的多学科研究资料。

本次发掘尽量按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展开工作,加强科技考古的介入、规范土样和检测样品的提取,大力推广筛选方法。在发掘过程中,开展了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和动植物考古系统取样工作,目前已收集了丰富的土样、动植物遗骸和人骨,为进一步探讨房县盆地古代生业与人地关系以及房县盆地古代人群迁徙提供宝贵材料。

                                          罗运兵  史德勇 刘 斌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