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差别化用地探索-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十堰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差别化用地探索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6日

文章简介

  •   两会如期而至。一如预期,新型城镇化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热议。日前,记者深入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城市——湖北省十堰市,试图从十堰山地整理的三本账中,探求山区保障城镇化用地的现实路径,以及山地整理的得与失,为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关键字:十堰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差别化,用地探索
 

新闻内容

  两会如期而至。一如预期,新型城镇化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热议。

  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土地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探索差别化用地保障路径,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的城镇化进程,关系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局。

  现实的困境是,山区人多地少,用地空间逼仄。面对强劲的发展需求,山区用地该如何突围?

  日前,记者深入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城市——湖北省十堰市,试图从十堰山地整理的三本账中,探求山区保障城镇化用地的现实路径,以及山地整理的得与失,为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发展账:十堰开门见“山”,“片状”开发让十堰受益良多

  万丈高楼平地起。遗憾的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十堰,开门见“山”,几无平地,发展空间狭窄。老百姓戏言,“天上掉下一块石头,不是掉在山上,就是掉在河里”。

  祸福相倚。这一先天不足,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十堰发展的契机。当年“二汽”落户十堰,看中的正是十堰山城的特质,符合“进山、分散、隐蔽”的战备需要。

  城市和工业依山建、顺沟摆,分布在城区30多条沟岔、河流岸边。整座城市呈带状分布,街道蜿蜒起伏,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景观。

  “现代汽车城”的耀眼光环,让十堰曾经无比荣耀——1992年,十堰市名列全国小康城市第六位,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第二十二位。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城的先天不足逐步暴露。一方面,土地奇缺,项目难以落户;一方面,呈带状分布的城市格局,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加剧土地供需矛盾。

  数据显示,十堰城区山地面积高达34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90%。由于缺乏大宗建设用地,不仅大项目、大企业难以引入,原有的东风汽车公司,也因为在十堰城区找不到500亩平地,先后将两个总部从十堰迁往武汉,部分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也跟进外迁。

  一时间,投资外流,企业外迁,税源外流……经济急速回落,用地供求紧张,让十堰开始反思原有的用地开发模式。“如果早点像现在这样开山,两总部可能不会走。”十堰《东风报》记者梁洪表示。

  十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生动的山地开发史。然而,随着用地需求的激增,旧有的开发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原有的“点状”、“线状”开山模式,往往是“开了一块地,垮了一面坡,毁了一片林,荒了一座山”,既毁坏生态,又浪费土地。

  在“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十堰市制定了“试点先行、依法依规、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维护农民权益、注重投资效益”的工作方针,适度规模开发山地,累计开发低丘缓坡土地8.78万亩,其中城区6万亩,县市2.78万亩,全部工程总概算约102.5亿元。

  适度规模的“片状”开发,让十堰受益良多:其一,有利于形成集中连片用地,促进城市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山地,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二,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因零星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其三,有利于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和拆迁安置成本。

民生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都离不开土地支撑

  “片状”开山,是平衡发展账本的需要,更是充实民生账本的必然选择。

  发展速度的放缓,让十堰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让十堰的民生之路更为任重道远。

  2003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淹没十堰耕地12.46万亩,搬迁企业125家,18.2万人需要再次搬迁安置。淹没后,库区人均耕地仅0.5亩,部分村组人均耕地将不足0.2亩。

  向山要地,成为守护红线、改善民生最为现实的路径。“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的“三少一无”原则,成为山地整理选址的标准尺度。“所有项目用地,占耕地比重不到8%。”十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乔冰透露。

  耕地的稀缺,让耕地对于老百姓而言,尤显珍贵。遗憾的是,十堰耕地以坡耕地为主,不只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是改善民生的迫切之需。“我们当地老百姓有句话,月亮出来都能把地里的庄稼晒死。”十堰东城经济开发区鸳鸯村党支部书记徐有先告诉记者。

  向山要地的意义由此凸显:一要堵住工业项目侵占耕地的“虎口”,保住农民的“泥饭碗”;二要再造耕地,为失地、少地农民扩充“泥饭碗”;三要让农民共享城镇化、工业化成果,捧上就地就业的“金饭碗”。

  十堰采取“足额补偿、迁村腾地、集中安置、免费培训、安排就业”的办法,把山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降低了安置成本。“山地整治后,村民人均收入由3000多元,增加到5000多元,去年村里小车数量增加了30台。”徐有先透露。

  同时,十堰专门制定了《十堰城区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规划若干大型集中安置点,按照高档住宅小区标准进行建设。仅茅箭区,就兴建了22个安置小区,新建住房69.3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农民2171户8000余人。

  以用地引产业,以产业促就业,是十堰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项目开发严格按招商和建设需求实施,并依据城区汽车产业布局,确定新开发山地的利用方向和具体用途。

  十堰规定,工业项目和物流项目一律进驻园区,开发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优先保证工业项目。如今,城区开山整治出的土地,都落实了用地项目,大部分土地已安排企业入驻,还有众多项目“等锅下米”,无法落地。五年来,城区山地整治出来的土地,只有1.3%用于房地产开发。

  产业的兴起,为群众就业提供了保障。十堰鼓励企业吸纳被拆迁农户务工,支持农民“退一进二”、“退一进三”,力求整治一片山地,建设一个新村,富裕一方百姓。

  农民转移的速度,让十堰普林工业园董事长陈桂祥有点意外:“工业园刚启动时,政府要求占1亩地必须安排1个劳动力。而现在,经常是园区有活却找不到人干。”

生态账:保护生态≠保持原貌,开山中的过程性破坏,是生态优化大过程中的必要成本

  山地整治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然而,生计的改善,会不会由生态埋单?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这一问题日益牵动人心。

  对山地整治可能形成的生态危害,十堰始终存有敬畏之心。实施规模管控,从而让结果可控,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应有之义。

  十堰城区面积1190.5平方公里。根据湖北省政府批准的《十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十堰市中心城区用地扩展至339.33平方公里内。目前,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仅占规划建成区面积的23.6%。而近年来十堰累计开发山地为8.78万亩,其中城区为6万亩,占比很小。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在山地整治过程中,始终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开小山留大山,开荒山留绿山,开近山留远山。要求实施山地整理的区域,相对高差在100米以内,坡度在25度之内,项目区内开挖土石方与填埋土石方基本持平,尽量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对规划保留的景观山体,设立标志永久保留。

  在十堰工业新区规划沙盘上,记者看到,每个园区都有保留山体,解说员介绍,这些保留山体,准备建设山体景观。

  对开山过程中形成的过程性破坏,十堰人开诚布公,毫不掩饰。“开山过程中的粉尘、噪音污染不可避免,”东城经济开发区胡家村党支部书记胡向锋坦言,“但是老百姓很理解,因为植被很快就恢复了,很多地方建得比以前更漂亮了。”

  更漂亮的家园,得益于山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同时,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园区景观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变山地整治为“绿色开发”。对开山形成的裸露山体,十堰通过植树种草、客土喷播绿化等方法,进行恢复治理。目前,城区裸露山体90%以上实现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米,成功跻身国家级卫生城市之列。

  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开山,会不会诱发山洪、地灾等自然灾害呢?

  关于开山与山洪的关系,十堰市水利局副局长黄勇认为:“去年十堰确实发生了特大洪灾,但与开山关系不大。”为了证实此判断,黄勇特意带记者来到了发灾较为严重的茅塔河。黄勇告诉记者,由于山区用地紧张,很多建筑依河而建,河道日益变窄,行洪能力大大弱化。山地整治拓宽了用地空间,对河道的侵占将逐步减少。

  河床里,挖掘机正在忙着作业。黄勇指着开挖出来的泥土说:“如果洪水由开山引发,挖出来的应该多是黄泥,而现在挖出来的都是黑乎乎的淤泥。”

  住在河道附近的郑家湾村民郑道三,站在路边看着挖掘机清理河床。73岁的郑道三告诉记者,自他记事以来,这条河道平时就没有多少水,只是到了雨季,才会涨水,但是以前河道更深、更宽。

  黄勇介绍,十堰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由于平时缺水,所以周边居民对河道的侵占、占用严重,一旦遇到暴雨,就容易因河道淤塞而导致洪水泛滥。

  开山与山洪的疑惑已解。那么开山与地灾的关系又如何呢?地灾防治部门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市近十年来的地灾数量分别为:2003年,149起;2004年,121起;2005年,1110起;2006年,17起;2007年,197起;2008年,68起;2009年,206起;2010年,713起;2011年,60起;2012年,153起。

  而十堰山地的“片状”开发,始于2007年。

  十堰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朱明指出,地灾的发生其实与当地的降雨量正相关,发灾数量较多的年份,都是降雨量较大且分布集中的年份。

  此外,十堰山地多为风化岩石,大部分地方挖掘机可以直接开挖,无需爆破,大大减少了噪音、粉尘污染,同时也不会对山体形成撼动。

  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坤军认为,保护生态≠保持原貌。开山虽然对环境形成阶段性影响和破坏,但开发的过程,整体上是生态修复和优化的过程。

  让胡坤军遗憾的是,虽然大部分项目都作了环评,但仍有一些由企业自行运作的项目,由于对环保重视不够,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至今没有完成环评。目前,环保部门已经责令相关企业限期补办。

  改造世界的过程,遗憾无处不在。愿这遗憾,能让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全面地审视十堰的山地整治之路。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