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谷镇地处房县县城南部,离县城23公路,处在两江一山黄金旅游线路中点。209国道及旅游专线“神武”路横贯其中,北承武当山,南连神龙架,是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一个重要景点。
野人谷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国家“AAAA”级景区——野人洞(谷)旅游风景区,堪称“两山一江”黄金旅游路上“神秘驿站”。景区桥上村由关山和青龙山组成,长5公里,宽1公里的大峡谷,该村东部的青龙山藏有1980米深呈上下两层的大溶洞——野人洞,洞内有五厅五宫五十九景,钟乳石形象各异、姿态万千,如佛、如禽、如兽,如林、如瀑,石英、石柱、野人寝宫、野人脚印、桃园三结义、情人会等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下暗河清澈见底,四季恒温14摄氏度。距野人洞北部9公里处隐藏着以“天然氧吧”“天然博物馆”著称的“AAAA”级国家地址公园——野人谷,峡谷内有换彩岭、野人滩、野人府、龙须瀑布、野人部落多处景点,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观景、严冬咏雪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的寿桃峰、杜川植物园也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境内森林茂密,山峦俊美,水秀洞奇。可谓山清水秀、风光绮丽、一步一景、美如画廊,保持了原生态自然风光。
野人谷镇不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庐陵王曾在野人谷中“躲军洞”中驻扎过,贺龙跃马房陵,曾在杜川建立后防医院,留守伤员,现存红军坟遗址;“世界第一位与野人搏斗”过的殷洪发老人,给房陵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由此拉开了“野人探秘” 序幕,塑造了野人文化;“神农尝百草,周济天下苍生”;“汉民族创世诗《黑暗传》,在西南山区传承,”就包含了杜川村,塑造了神农文化和西周诗经文化。同时还有丰富的特色产品。绞股蓝茶、板栗、干果、奇石、竹编工艺品、香菇、木耳、绿茶、黄酒等。主导该镇近几年无公害特色产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生态种植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2500亩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鲜灵欲滴;农家庭院樱桃、葡萄、柿子、桃李挂满枝头,美不胜收;农家鸡、鸭、鱼、蛋产品品种繁多,尽显妖娆;公路沿线的村民积极利用丰富的特色产品,开办了农家乐66户,带动近200人就业,农家乐主要集中在武神公路沿线的桥上村、杜川村、西坪村、股泉村、三座庵村,实现年收入150 万元,,成为野人谷镇经济发展中一个亮点。旅游购物商店15个,倍受到该乡休闲旅游的游客青睐,目前,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 野人谷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巧打野人品牌,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11月,“野人洞”、“野人谷”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景区称号,“双野”景区所在地杜川村被评选为“湖北省旅游名村”。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已投入250万元新建游客接待中心两座;投入300万元建设停车场两个,占地100亩;投资20万元植树造林改造景区外观环境;投资100万元将游步道改造为生态游步道;投资50万元建设生态小桥;改造升级两个高标准旅游厕所;增设休闲设施5处,规范了标识牌:新建4000平方米的野人文化广场正在筹建之中,与旅游配套的200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已开工建设。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为提升景区知名度,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成功启动了武神路沿线民居改造工程,目前,全镇已开工3个示范小区,近400户,新建垃圾池3处,实施坟前植树500多株。
在此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将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大旅游发展新跨越。举全镇之力,紧紧抓住建设湖北省鄂西生态旅游圈契机,以“两路”(武神路、杜阳路)建设为突破口,以“双野”(野人洞、野人谷)为抓手,以神农峡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省级地质公园为载体,高标准、大手笔打造全镇大旅游发展环境,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桥上打造成为“两山一江”黄金旅游线中段重要接点上的“神秘驿站”。2010年重点是:高起点、高标准制订《野人谷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桥上乡”更名为“野人谷镇”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在景区探索增设野人探秘文化内容,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支持的办法,组建野人谷镇“野人”文化表演队。大型节假日、周末必须举办“篝火晚会”。全年开展两次以上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宣传推介活动,联系50家以上旅行社到景区开展考察与联营活动;加快杜川饮食一条街和野人广场建设进度;实施国道两旁50米以内民居改造工程建设;杜川村所有民居改造工程一律要求按照农家乐标准建设,全年新增农家乐40户。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开展特色农家餐饮技术比赛,规范农家乐经营方式,努力提高农家乐餐饮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挂榜岩景点建设。力争黑龙洞景区立项动工。 2010年,力争旅游从业人人数达到800人,接待游客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00万元,实现旅游经济收入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