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又称“孤儿病”
是指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
即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
0.65‰-1‰
......
因基因变异患上罕见病
5个月宝宝不幸夭折
今年27岁的小丽(化名),回想起几年前的经历,依然会心痛。
2020年8月,小丽满心欢喜地生下一名男宝宝。然而,初为人母的喜悦仅持续150天。宝宝5个月大时,小丽察觉其手脚无力,便到十堰市人民医院儿科咨询。检查后医生高度怀疑孩子患有肌无力,转至生殖医学中心做遗传咨询。生殖医学中心孙志丰博士建议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最终确诊孩子因携带IGHMBP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患上远端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变异分别来自父母。
十堰市人民医院分子检测中心主任闫旭博士介绍,这是一种罕见病,属于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多数患儿出生时四肢肌力正常,6周至6个月会突发膈肌麻痹、呼吸窘迫、四肢肌无力等,且无法根治。小丽夫妇得知噩耗,痛苦、自责又迷茫 。
宝宝夭折后,小丽夫妇还是想再要一个孩子。但按遗传规律,她每次怀孕孩子都有25%的患病风险。为避免悲剧重演,调整一段时间后,他们决定寻求科学帮助。
第三代试管技术
为基因装上“安检门
孙志丰博士表示,自然受孕后通过绒毛穿刺、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能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但一旦发现问题选择引产,对孕妇和家庭打击巨大,甚至可能影响后续生育。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发生,十堰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团队给出破局方案——运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单基因病(PGT-M),在胚胎植入前进行基因筛查,阻断致病基因传递。
经过咨询,小丽接受建议,决定通过PGT-M技术实现健康生育。2022年10月,她经过一次PGT-M周期促排卵后获卵12枚,形成囊胚4枚,经PGT-M检测后得到不携带致病基因且染色体正常的胚胎,移植其中1枚可用囊胚后获得临床妊娠。
胚胎移植后,十堰人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张颖博士带领团队也开启了"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护航模式。妊娠18周时,羊水穿刺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与PGT-M诊断完全一致,孕期各项指标良好,无严重并发症。
2023年10月,小丽诞下健康婴儿。几个月后,手脚有力的小宝宝也宣告这场持续三年的基因攻防战取得最终胜利。通过出生后的多次随访,该婴儿未表现任何肌无力症状,真正实现了家族遗传病的彻底阻断。
“罕见病预防要从源头入手。”作为鄂西北地区首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机构,以及全市首家开设罕见病及儿童罕见病门诊的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搭建综合诊疗平台。从孕前优生、产前诊断到生殖遗传诊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罕见病诊疗服务,在疾病预防、用药指导等方面,提供多学科联合的一体化诊疗服务,努力提升诊疗水平与区域辐射能力,为“健康中国”助力。
十堰人医罕见病门诊开诊 关于罕见病 还有这些你想了解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约80%的罕见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其他原因有:感染、过敏性反应、免疫异常等。 约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约30%于5岁前死亡;常累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多为终身疾患,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每个人都平均携带3个致病基因突变,一旦父母双方拥有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宝宝。罕见病离你我并不遥远,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关注罕见病,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面对罕见病,我们应该积极落实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政策。 一级预防:孕前 通过遗传学咨询和筛查,可以了解夫妻双方是否携带相同的缺陷基因,从而评估子女罹患罕见病的风险。 二级预防:产前 通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孕期发现罕见病,主要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即夫妻之前生育过患有罕见病的儿童,或者家族成员中有人患罕见病,通过产前诊断判断胎儿是否患病,预防罕见病患儿出生。 三级预防:新生儿 通过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在孩子发病之前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加强终生随访管理、药物控制。比如某些罕见病在发病之前药物控制效果非常好,孩子很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健康成长。
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价值400元) 名额:门诊送10人,直播间送10人 ②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价值500元) 名额:门诊送10人,直播间送5人 ③21项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价值1350元) 名额:门诊送5人,直播间送5人 ④单基因遗传病扩展性携带者筛查155种(价值1620元) 名额:门诊送2人,直播间送3人 ⑤优生优育全外显子夫要联合检测(价值7020元) 名额:门诊送1对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