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岁的张先生是20年的老糖尿病患者。近日,在连续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后,到家脱下皮鞋一看,左脚第四个脚趾发红,仔细看还有个水疱。家人担心伤口不愈合,于是用热毛巾给张先生的伤口热敷。几天下来,伤口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黑,周围一圈红肿越来越大。于是家人急忙带着张先生来到了十堰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中心。医生给张先生的诊断是2型糖尿病性足坏疽,简称糖尿病足。
十堰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中心主治医师孙倩舒接受采访时介绍,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脚部磕磕碰碰出现伤口时,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溃疡。一旦糖尿病足溃疡的部位发黑、坏死,逐渐蔓延、扩大,出现了皮肤坏死。此时,脚上坏死的组织一般无法修复,只能截肢。
孙倩舒表示,很多患者由于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够,相当多的患者被发现时基本上都在晚期,病变难以逆转,所以截肢率较高。但张先生发现及时,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较轻,通过治疗可以避免截肢的后果。
为帮助糖友正确认识糖尿病足
避免截肢的风险
今天(11月22日)
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
孙倩舒医生电话连线
孙倩舒:糖尿病足虽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但不是所有糖尿病足都需要截肢,通常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因而定。如果患者的糖尿病足的病情比较轻微,仅出现了皮肤表面溃疡、破溃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清创换药,积极控制血糖稳定,同时配合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此时是不需要截肢。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足深部组织溃疡并骨髓炎、坏疽、严重感染、血管栓塞等,无法保肢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截趾甚至截肢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免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孙倩舒:糖尿病足是可控可防的,早期进行识别能有效防止糖尿病足发生,如果腿部或脚部出现了以下症状中的任何一种时可能提示有糖尿病足。
1、疼痛:腿部或脚部突然剧烈疼痛,像针刺、火烧、电击一样,特别是在夜间疼痛感更为明显,常常影响睡眠。
2、麻木:腿部或脚部麻木,有蚂蚁爬行的感觉,或者像穿棉袜、踩棉花感,对冷热和疼痛的感知减弱。
3、瘙痒:皮肤出现干燥、皲裂和瘙痒的症状。
4、跛行:走几步路就腿疼,需休息后才得到缓解,严重时甚至难以行走。
5、乏力:感到腿部无力,肌肉出现萎缩,爬楼梯变得吃力,严重时站立困难、步态蹒跚。
6、发凉:腿部和脚部感觉发凉,皮肤失去弹性,颜色变得苍白或呈现紫绀色,腿上的汗毛减少。
7、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下肢出现水肿,皮肤呈现白色且有光泽,或有严重静脉曲张。
8、脚趾甲显得暗淡无光,甲面不平整。足趾出现变形,锤状趾、拇外翻等情况。
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足部的胼胝、鸡眼、嵌甲、真菌感染等小毛病,一旦发现有以上这些情况,需及时到专科就诊,能有效避免糖尿病足溃疡及截肢的发生。
关注健康 预防疾病 《十堰人医健康天天问》 让生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