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斌和他的《民间唱本》-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陈宏斌和他的《民间唱本》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3日

    2009年一个明媚的春日,房县文体局会议室里30多位社会各界文化名人欢聚一堂,《民间唱本》发行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当编纂者陈宏斌把这本凝结着他15年心血的厚重作品捧献在与会者面前时,读者似乎从书中字里行间里闻到浓郁的鄂西北泥土的芳香。

    这部约30万字的《民间唱本》,被列入湖北省凤凰文艺丛书,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以房县为核心区域的鄂西北民间叙事歌25个本子,其中《玉带记》、《说唐故事歌》、《安安送米》、《大脚和小脚》等十多个本子为民间收藏濒临失传的秘本、孤本。唱本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三国故事歌》,有展示民族英雄形象的《辕门斩子》,有歌颂以孝为先弘扬传统美德的《安安送米》,有描述遭受天灾酿就民间苦难的《荒年记》,有讲述奇案侦破的《乌金记》,有反映古代爱情故事的《梁祝姻缘》,有推崇家庭和睦的《小姑贤》,有控诉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大脚与小脚》……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华先生在序中说:“这部《民间唱本》选集的问世,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一新收获,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民间唱本》的搜集编纂者陈宏斌,出生于房县化龙堰镇桃园沟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初中尚未毕业,那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堵死了所有人继续升学的道路,陈宏斌唯一的选择是回乡务农。为了生计,他曾在神农架挑过搬运,凭着扁担打杵和一副稚嫩的肩膀,挣那百斤百里四块六毛三的脚力钱;曾在“三治建设”工地修过水库,靠一天一个标工补助一毛钱半斤粮记十分工来维持全家十口人的生存需求;也曾被抽到区文艺宣传队的乐队里,到各“三治”工地慰问演出。但好景不长,随着文艺宣传队的解散他不得不放下乐器又拿起了锄头,命运把他折腾的不知所措。幸运的是,人才如锥处囊中,总会脱颖而出。终于有一天,陈宏斌被学校看中,当了一名初中教师,又被慧眼识金的领导看中,从教坛步入政坛,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凭着一股执著踏实的拚搏精神,顺着通讯干事、街办书记、乡镇领导、县委办副主任、县卫生局长、科委书记的阶梯一路攀升,一直干过天命之年。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初中第一学历的陈宏斌深感先天不足,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充电”计划,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成人高考的大专学历。数十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始终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以及诸多出版社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被湖北《咨询与决策》聘为特约记者,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同时他还爱好收藏,藏品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古籍字画;爱好摄影,善于把一些美好的画面定格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爱好民乐,一把二胡就能把悠扬的旋律从指缝中流淌出来。

   热爱民间文化,则缘于家庭特别是祖母和父亲的熏染。父亲是村里的民办教师,能写会唱,能从人们的眼里唱出泪来,并且传抄了不少民间唱本。祖母则酷爱听民歌,除让父亲唱外,还常请歌手在家里一唱就是大半天,这使陈宏斌从小就与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宏斌在一个废品仓库里发现了几本发黄了的线装手抄歌本,这些别人眼里的“废品”,陈宏斌却知道它的价值。他不愿看到这些民间珍宝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心中燃起了传承民间文化的火焰,从此走上了搜集民间唱本的漫漫长路。

   2004年,陈宏斌离开领导岗位退居二线,这时的他尽可以去过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的闲适生活,然而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他却在自己脚下划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房县民间文化的挖整、传播中。他骑着一辆溅满泥浆的摩托车,风尘仆仆地跑遍房县的大部分乡村,遍访民间歌手,搜集各类唱本,或彻夜蹲守在丧事歌场中录音录相,获得了大量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房县和神农架交界的大南山,陈宏斌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了解到海拔一千多米高的甘霞村高阳坡有一歌手李忠文,便骑着摩托,沿着凸凹不平的陡峭山路,翻山越岭驰进大山,又徒步走了整整一个上午登上一座高山来到他家。也许是歌手闻风而躲,也许是歌手刚好外出,累得大汗淋漓的陈宏斌扑了个空。他怎么也不甘心,央求女主人找找看。善良的女主人一字不识,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大堆阴阳先生所用的经书佛文。在这堆经书佛文里,陈宏斌惊喜地发现了《三国故事歌》和《梁祝姻缘》。临走时他许下诺言:一周后上门还书,决不失言。当他如期上门还书时,李忠文惊得睁大了眼睛,他以为“秀才借书”如同“老虎借猪”有去无回,为此他还和老婆大闹了一场。看着满面委曲的女主人,陈宏斌深深地鞠了一躬。从此,他和李忠文成了忠实可靠的歌场朋友。

   就这样,陈宏斌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搜集唱本,为《刘海成亲》他三上大垭山,为《老鼠告状》他四赴大木厂,为《安安送米》曾六进西蒿坪!……随着歌手朋友的不断增多,搜集的唱本也越来越多。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他搜集的原则是多多益善,只要听到歌名,他都要千方百计地弄到手,有时为搜集一个歌本跑无数次历时好几年,饱尝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苦恼和迷茫,也品味过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与欢乐。

   搜集是艰苦的,整理也并非轻松。面对着一摞摞形形***、残缺不全的歌本该如何整理呢?陈宏斌为自己定下了三条原则,那就是“认真筛选、纠错补漏、保持原味”。8 E: T$ g' V: w6 l- {# x* q
对那些低级趣味、传抄走样或有悖常理的唱本,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唱本中错、重、漏的地方进行严格地审查校正,对每个唱本的每一句词每一个字他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斟酌审定,力求准确,有的多达数十遍,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同时,他把“整旧如旧”作为根本标准,力求原汁原味。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采取“从歌手中来、到歌手中去”的办法,把从歌手中搜集来的歌本经过整理后再返回到歌手那里,得到歌手的认可才最终定稿,使这些“整旧如旧”的唱本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都有了品质上的提升。

   当陈宏斌把整理好的书稿送交省里专家审阅时,专家们都为之而震惊,华中师范大学特请他向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讲述了搜集这些唱本并编纂成书的经过和体会。刘守华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高度评价了唱本的魅力与价值,称“《房县民间唱本》的破土而出,进一步展现出了民间艺术宝库的奇光异彩。”著名诗人、诗评家、长江文艺出版社资深编审赵国泰先生在序中称陈宏斌为“护花使者”,并在序中赞道:“一部《民间唱本》,恢恢乎叙事方阵,浩浩乎七言天下。”“民间唱本,唱本民间;口头文学,活在口头。根在泥土在,荫在鸟歌在,自有嘉木冲霄起,无虑人气如潮来。”

   凝结着陈宏斌15年心血和汗水的《民间唱本》一、二辑面世之后,他的《民间唱本》第三辑又已杀青脱稿。而且,后面还有第四辑、第五辑。为进一步挖整、传承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他组建了“房县民间文化研究会”,在“房县论坛”网站开辟了“民间文化”专栏,为热爱和研究民间文化的人们提供了平台。

   有志者事竟成。当武当山吕家河被命名为“中国汉民族民歌村”、伍家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时,人们不禁会想到一个功不可没的人——李征康;当人们提起汉民族首部史诗《黑暗传》时,会想到它的发现搜集整理者、被称之为当代中国荷马的胡崇俊;若干年后,当人们捧读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精品《民间唱本》时,是否会想起为民间文化的传承立下汗马功劳的陈宏斌呢?
 

上一篇:房县西关

下一篇:房县古城热闹的街市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