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毕节绝处突围之道-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毕节绝处突围之道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1日

“水土流失”“村民断炊”曾是贵州毕节的真实写照。1988年,毕节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闯出了一条开发扶贫的新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述了贵州毕节摆脱贫困的故事。如今,贵州省所有贫困县已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曾经,毕节人民的生活究竟什么样?他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共赢的跨越?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重温总书记讲述的毕节的故事,又能获得怎样的力量?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在云、贵、川交界的毕节,80多年前曾召开“鸡鸣三省会议”。这场会议对中央红军战略方针作出调整,是影响中国革命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之一。今天,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里发生着另一番巨变。

毕节市的海雀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曾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不足5%。上世纪80年代,全村168户皆为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只有33元。

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村里调研,被这里的贫困所震惊。调研之后,刘子富连夜写了一篇报道,反映毕节地区极贫问题。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试验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在中央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海雀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经过3年的苦战,种植松树12000多亩,荒山秃岭开始披绿。水土好了,海雀村的粮食产量翻了几倍。村民们种起了苹果,盖起了食用菌大棚,开起了养殖场,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2016年,海雀村实现整村脱贫。

毕节市橙满园村,原名“南关村”,曾经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200元。因此,老话说“南关南关,年年过难关”。上世纪90年代,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村民从种玉米转向果树种植。满园果香不仅固住了水土、保护了生态,还实现了产业扶贫开发,获得了经济收益。

海雀村和橙满园村的蝶变是毕节绝处突围的缩影。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毕节开发扶贫的生动实践,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探索着新路径。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