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作为周朝太师,是《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被歌颂者。
那么,房县在西周时是《诗经》民歌中的什么地方呢?
我国著名诗人、书画家马萧萧为“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题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聂石樵主编;雒三桂,李山注的《诗经新注》一书介绍:“《诗经》中‘二南’之诗的划分以陕为地界,产生在陕以西的、今河南南阳、湖北枝江以西地区的诗歌归入《周南》,以东则归入《召南》。 ”
《关雎》是《周南》中的一首,而《周南》是《国风》的一部分。“周南”产生于江汉一带,从字面上理解“江”是长江,“汉”是汉水,而房县恰在长江之北、汉水之南的江汉之间。房县是《诗经·国风·周南》的发源地之一,是没有疑问的。
当代著名学者钱穆研究结果表明,“江汉”系指汉水。他指出,余观《诗》与《楚辞》于“江汉”、“江湘”每每连举,此多不得专指长江言。如“江汉浮浮”、“江汉之浒”以及“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大率指汉不指江(钱穆《古史地理论丛》)。这个结论说明,房县乃至整个渝东、陕南、鄂西北都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
《诗经》产生已有两千多年时间,为何至今仍在房县民间口头传唱?一个原因是《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另一个原因是,房县是《诗经》的作者、也是《诗经》中的被歌颂者之一的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
房县自古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中秋节……又有摸秋之戏,人人家蔬圃摘瓜抱归,鼓乐送至亲友家……”、“冬至日……演戏……”多少年来,房陵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歌一直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