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空间瓶颈。为破解房县工业实现跨越发展所遇到的土地瓶颈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城区的发展前景和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公路的贯通,竹房城镇带建设的快速推进,十宜、房康铁路的立项实施,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进一步加快了山地整理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投资上亿元的资金,重点推进泰山庙工业园、红塔西城工业园,高枧万亩工业园的建设速度,借外力、激内力、奏响工业快速发展的进行曲,目前已整理出山地工业园达3500多亩,使粤能生物质发电,雅德农用车整车项目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企业落户到工业园区。确保了拟建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建成,建成项目早见效。
突破资金瓶颈。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为实现2011年工业总产值70亿元,同比增长40%的奋斗目标,房县县委、县政府早动手,早计划、早安排,在县“两代会”刚刚结束,就于元月9日的下午召开了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在会上宣读了《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任务的通知》,明确了县信用联社、县农行、县邮政储蓄银行、县农行、县中行、县工行等金融部门在2011年度向全县的工业企业新增贷款额度要达到22.5亿元,并作为硬指标进行考核兑现。这一办法的实施,有效地促使了金融部门,对投入大、前景好的企业资金投放力度,破解了因资金缺口而阻碍着企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经信、发放等部门认真开展项目的谋划,包装和论证,积极争取一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规划。如经信局局长张安学,紧紧抓住国家项目落实的关键时期,今年“五一”过后,克服单位经费缺乏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到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融通关系,疏通渠道,将不可能列入的两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的扶持计划,有6个重点项目列进省项目扶持计划,这种“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力发展”的前卫理念带来了房县工业强劲的增长势头。
突破服务瓶颈。今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大力破解项目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施工环境等问题,全力解决项目用水、用电、道路等“六通一平”配套工程,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的服务机制,确保了项目建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高速高效。按照“‘优惠’政策零折扣,生产经营零干扰,优质服务零缺陷”的要求,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12家亿元企业,9家拟培植的亿元企业、47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9家培植的规模企业实行县直单位“一对一”帮联服务制度,并将帮联的成效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县直单位87个部门零距离的接触和帮扶,有的成了企业的知心朋友,有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高参,有的成了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服务员,有的成了企业产品的推销员,真正达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