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勇担当 真情帮扶见成效——记县水务局驻村“四双”帮扶工作队-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扎根基层勇担当 真情帮扶见成效——记县水务局驻村“四双”帮扶工作队


作者: 来源:今日房县网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5日

● 通讯员张侠

2015年以来,在全县精准扶贫“四双”帮扶行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浪潮中,县水务局驻村干部对土城镇穿山堰村、土城镇花楼门村、大木厂镇五谷庙村、野人谷镇谭家湾村开展全方位“四双”帮扶,在田间地头、在百姓家中处处留下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闪光足迹。

不畏艰苦,“驻”得下,

走遍山村访民情

“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几名劳动力?种着几亩地?收入多少?”这些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每到一户农家都要问一遍。

自结对帮扶以来,水务局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白天,走村入户,收集了解户情信息;晚上,与村干部一起挑灯加班,及时整理村情民情等走访资料。

“花楼门村小区建设要加紧,承诺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要尽快去建档……”每当细数“帮扶清单”,分管驻村帮扶工作的杨元钦如数家珍。

扑下身子,助的好,

村容旧貌换新颜

“最新政策,贫困户建房面积人平25平方米,建设规模不能超标。”在花楼门村委会接待室,水务局驻花楼门村第一书记许明辉耐心向前来办事的贫困户讲解。“实在是太忙了,我们花楼门村要新建7个小区和一个安置点,为了村里建设、为了贫困户能住上新房子,我们驻村干部累点儿也是值得的。”

花楼门村人居分散,交通不便,生产耕作条件差,群众“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致富难、耕作难”等五难问题普遍存在。

2016年,县委、县政府、土城镇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该村精准脱贫的头号工程,工作队及村“两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搬迁实施方案,规划建设7个搬迁小区和1个集中安置点。工作队还协调帮扶建设资金,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了277户、1036人吃水困难问题;抢抓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充实村级阅览室,改善户外休闲场所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在外地务工,离开家才一年多,回来觉得村里像换了个地方似的。”花楼门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小柯近日回到家,感慨地说道。

因户施策,出实招,

提振贫困户脱贫信心

“今年我也算是有‘组织’的人了,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发展糯稻生产,我第一个报名加入合作社,还当上了小队长。”穿山堰村刘光群高兴地说。

近年来,穿山堰村一直没有主导产业,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前期走访调查,工作队决定支持该村发展糯稻生产。

经过工作队中间协调,采取“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挥村“两委”和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把贫困户挂靠、联结到合作社里,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把农户与市场对接起来,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贫困户增收。

“扶持资金有保障,管理技术有保障,利润分红有保障,有了这三重保障,我们贫困户脱贫致富就更有保障咯。”谈到农业合作社,刘光群充满了自信。通过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糯稻生产基地,使村里流转土地200多亩,贫困户以土地、产业扶贫资金入股获得分红。

在工作队的带动和鼓励下,穿山堰村有12户发展牛、羊养殖52头,13户养殖鸡鸭2800多只、8户养殖生猪60头。花楼门村工作队指导贫困户发展牲猪养殖86头、土鸡1800只、牛46头、羊161只,烟叶种植150亩,积极协调产业申请贷款36户,贷款金额总计205万元。谭家湾村利用自然、旅游、交通等资源优势,发展土蜂养殖30户、360箱,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

精准扶贫,水利先行。黄土地的路上有水利人的身影,贫困户的家中有他们的真情,脚步从未停歇,一直在路上……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