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秦巴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分布广、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全县坚持把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食用菌、核桃、山羊、茶叶、烟叶、黄酒、蔬菜、大鲵、小蜜蜂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劳务经济等五大类扶贫产业,着力打造核心产业片区,全面建设产业示范村,不断壮大扶贫产业规模,打造特色产业专业乡镇12个、专业村113个、特色产业园区159个,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20万亩。逐步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的产业扶贫格局,扶贫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贫困户对象分类、因户施策是关键,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让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是核心。房县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持到户到人、破解集体经济难题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探索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一是固化了产业“八大模式”。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了黄酒产业“统分经营”、食用菌产业“园区+”、中药材产业“三金链接”、养羊“四包”、养蜂“直通车”、能人大户和市场主体“双带”、茶叶产业“租包结合”、魔芋“投种还种”等“八大产业扶贫”模式,并把这些典型模式在全县大力复制推广,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土城镇龙坪村采用“园区+”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引进武当山珍有限公司组建食用菌园区,村集体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园区统一生产菌袋,菌袋发酵培育成熟后成本价交给农户,农户负责出菇期管理、采摘,产品由公司、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贫困户产业发展“零”风险。该村125户贫困户,户均发展食用菌1万袋,平均增收2.5万元。
二是破解了产业到户难题。通过广泛调研,制定完善了产业到户扶持的普惠政策。对有发展能力、有发展意愿的产业扶贫户,以种子、苗子、崽子、单子等“四子”方式给予每户2000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解决产业到户扶持,全年拨付产业扶持到户资金3400万元,发放政策贴息产业扶持贷款2.63亿元,拉动了3万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上龛乡采取“直通车”模式发展小华小蜜蜂产业,对有意愿而没有资金的贫困户发放启动铺底资金,合作社凭精准扶贫惠民卡直接发放蜂箱、蜂种和收购订单,贫困户只负责精心喂养、管理,蜂蜜全部由合作社收购、销售。上龛乡按照“直通车”模式,2016年发展蜂农596户,养蜂8416箱,每箱产值达2000元,帮助310户1240人当年实现脱贫。
三是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和“三无”贫困户收入补差问题。每村统筹100万元专项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扶持市场主体,资金接受“三资”监管和扶贫资金审计,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市场主体按年度给无智力、无劳力、无资源的“三无”贫困户及特困户分红,确保“三无”贫困户、特困户同步脱贫。门古寺镇项家河村是原来5个自然村3000多人合并的一个大村,村里能人大户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四包”模式发展乌鸡、山羊、秦巴黄牛、烟叶等特色种养殖业,合作社包技术、包供种、包饲料、包销售,4个合作社涵盖了全村315户822人贫困人口,全村产业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户均产业收入超过1万元。项家河村书记方必春自豪地讲:“我们是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当年能脱贫。”
四是实现了产业扶贫因户施策。按照“以市场定项目、以项目选能人、用能人带穷人、用金融帮穷人”的思路,实行贫困户差异化管理、分类扶持。红旗村引进4家市场主体,建立了生态菌鸡、土鸡、黑猪、中华蜜蜂、中药材五大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发展有益生菌发酵床生态鸡10000只、散养土鸡5000只、襄阳黑猪400头、中华蜜蜂200箱,种植中药材500亩,并争取退耕还草项目300亩。169户贫困户中,91户298人全部入合作社入产业园区,占53%;53户181人自行发展种、养殖业,享受“四子”补贴和政策贴息贷款56.6万元;剩余25户33人享受政策保障兜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6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00元。
五是探索了产业利益链接新机制。不断完善扶贫产业利益链接机制,推动农村资源向股权、扶贫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东转变。军店镇三溪沟村采用“租金+薪金+股金”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力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进程。流转土地挣租金:引进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3100亩,建成了北柴胡、白及等为主要品种的地道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基地,户均收入近2000元。入园打工挣薪金:当地农民到基地打工,农民变“产业工人”,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的同时,当地在基地务工贫困户年增收约6000元。农民入股分股金: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政府注入资金500万元,以集体名义入股,通过股金分红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户年分红2000至4000元不等。
六是拉伸产业链条,让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做强龙头:围绕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采取招商引进一批、政策支持一批、科技提升一批等措施,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4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81家、家庭农场216家、专业大户1872户,辐射带动贫困户近2万户。2016 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3亿元。做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的培育、认证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培育品牌、品牌提升价值的良性循环。已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42个,房县黄酒、香菇、黑木耳、“冷水红”胭脂米等 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武当及图、房陵本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葵花药业以地道中药材为原材料拓展中药、饮品市场,企业2016年实现税收5000多万元。做大市场:不断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市场拓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拍摄专题片在央视播出。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电商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与中国网库集团成功签订香菇、木耳销售电商合作协议,与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县一司”结对帮扶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做大做强农特产品、生物医药、林下经济、旅游产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协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全县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企业81家,注册农特产品***店铺3200多个。神龙百卉网络农产品销售平台在69个重点贫困村建立电商平台,打通贫困户农副产品进城销售渠道。
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房县通过做大做强产业文章,放大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精细精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房县精准扶贫指挥部 别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