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昝启强 石冰一 报道: 近两年来,我县按照“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农民自愿、典型引路、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家庭农场方兴未艾,专业大户初具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示范引领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经营主体增速加快
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县合作社发展总数已达305个,仅今年新增77家;出资总额35783.345万元,比去年新增15451.996万元。
家庭农场初步兴起。全县已发展家庭农场35家,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有20家。
专业大户初具规模,新发展专业大户160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分别占今年全年工作目标任务134%、100%、100%。
产业发展类型拓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合作社的产业类型基本涵盖全县产业类型。目前,全县以烟叶、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盆景、蔬菜、鲜果、油料、绞股蓝等为主的种植业合作社达131个;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业合作社达达47个;以大鲵、淡水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合作社有9个;以山羊、肉牛、牲猪、蛋鸡、肉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合作社达94个;以农机、植保为主的服务业合作社有23个;其它类综合开发的合作社有1个,共23个类型。
家庭农场规模显现。养殖类达7个,种植类达7个,种养结合型的有6个,已涉及到山羊、生猪、土鸡、林果、蔬菜、药材等产业。
专业大户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新发展专业大户160家,辐射到各个产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野人谷镇三座庵村蔬菜种植大户王山伦,今年流转土地40亩,种植蔬菜每亩毛收入约5000元,年纯收入达10万元。据了解,象王山伦这样的种植大户在该村有10余户,种植规模均在10亩以上,户平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产业优势突显。
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合作社为社员服务增收。实现统购、统销达到80%的合作社达87个。合作社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直接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产品的销售环节,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社员户平增收6500元,高出非社员30%,辐射带动1.9万户农户增收。
家庭农场通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科技推广应用,户平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野人谷镇千坪村杨氏家庭农场现有劳力6人,农场流转土地面积达157亩,种植五味子、香榧、香椿。农场成立以来,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春秋两季用工高峰期每天70人,长期用工每天15人,仅此一项带动农民增收约100多万元;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可获得收入500元;农场见收益后,按利润的20%对土地流转农户进行分红返还。2014年农场收入113万元,获利82.5万元。
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据统计,我县以武当原生态合作社注册的“尹吉甫”、桥上绞股蓝专业合作社注册的 “桥上”、“神农”、房陵山羊合作社注册“房陵”、神农万燊合作社注册“神农万燊”、嘉禾合作社注册“羿神”商标等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共23个;全县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3个;拥有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数1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数7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7个,较好地提升了产业、产品档次,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累计有1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被农业部、省农业厅、市经管局、县经管局列为试点示范专业合作社,获得项目奖补资金总额565万元,其中2014年争取奖补资金37万元,占任务74%。全县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