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门-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故乡的门


作者:李红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3日

 

我在邻县的一所高中教书,高考结束了,打算回一趟老家。
  老家坐落在距县城60公里外的小山沟里。一条公路,从我记事起就觉得它弯弯曲曲一波九折的延伸到家门口。去年全部打成水泥路面,照样是九曲十八回,但家乡人却觉得比以前方便多了。晴天不用再高一脚低一脚的踩得满裤腿是灰,雨天不用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得满身泥泞。从前,一月见不到一辆车,而今拖拉机、汽车“突突突”开来开去,更有小伙子买来摩托车带着旅客在路上飞奔,两元钱一人,很快就开出了山沟。
  到我家的小路有很多条,哪条近哪条远,哪条陡哪条缓,我烂熟于心,但无论走哪条都必须翻过一座山。爬上山顶,远远看见我家的土漆大门。大门须选上好的木料,请木工将两面刨平,再用卯榫联结,最后用木楔固定,然后刷上几层土漆。刷漆也很讲究,先用砂纸把底磨平整,用桐油和灰刮底,把不平整处填平,再上土漆,须上三遍。一是看起来有光泽,二是可以防生蛀虫。新年贴上的门神已被太阳晒的斑驳褪色,只有门面在太阳的辉映下发着熠熠的光,这便是家乡的大门。清晨伴着第一声鸡鸣,大老远听到“吱吱呀呀”厚重的开门声便紧挨着,这是早行的人们出工了。上学的孩子们从不用担心睡了懒觉,因为那“吱呀”声仿佛就是战场上冲锋的号角:耕地的知道应该耕地了,上学的懂得应该上学了。无论天晴下雨,家乡的门总是“吱呀”的次第响起,让人偷懒不得。
  叔伯姑嫂、侄儿侄女们听说我要回来,一大早便齐聚在我家,择菜,切菜,淘米,烧水忙里忙外,不亦乐乎。古语说“三十而立”,我虽年过三十仍无所成,但看到这热闹劲儿,心里大有一种衣锦还乡之感。
  “妈,把门换掉吧。”
  “不是怪好的吗,为啥儿换?”
  “都几十年了,也不钉锁扣,不安全。再说漆也脱了……”
  “换啥儿样的安全?”
  “铁门,城里都是铁门!”
  “你们城里铁门锁小偷,我们这里要铁门干啥儿!”
  “你们城里!”显然妈妈有些生气,她不想和乡亲们格格不入,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便没再说什么。
是呀,家乡的门要铁制的干什么。家乡的门是为了邻里乡亲、家人客人出入的,换成铁门,上了锁,不是给人冷冰冰的面孔吗,哪里还谈的上是方便人呢?
  家乡别人家的门,也都如我家的门,除了里边有门栓外,全都无锁扣,不上锁。但也从未听说张家丢东李家丢西。
“锁能锁君子,无法锁小人。”我不知道家乡的人是否都是君子,但我知道家乡的门确实无须挂锁,即使是你远行。可是在被现代文明一遍又一遍的冲刷中,家乡的门会不会也变成铁门、防盗门,我无从知道。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