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明 王万军 王莹涛
“在人大的跟踪督办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动物免疫密度、检疫率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肉…”9月28日,县畜牧局局长李奎代表县政府在房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上如是报告。
一条建议引出的“麻烦”
2012年,一位县人大代表提出,房县动物检疫不规范,屠宰场卫生条件差,病死动物处理不到位,群众吃肉不安全,请人大加大监督力度。此建议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班,深入调研,发现县屠宰中心设施设备落后,卫生脏乱差;养殖小区建设不规范,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和水源;经费不足,导致动物冷链运转、检疫、检测等工作都不能正常运转;乡村私屠滥宰现象时有发生,防疫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县人大将这个“麻烦事”形成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
一套班子凝聚的力量
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县长、分管副县长为正、副指挥长的房县防治重大动物防疫指挥部,致力让群众吃上“放心肉”。指挥部积极向上争取了重大动物防控经费286万元,生猪扩建项目170万元,省种羊扶持资金500万元,用于防控动物疫病防治和养殖业发展。政府又自筹资金800万元,用于保障疫苗运转、疫病动物扑杀、执法设备和检疫检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防控网络,加大监管力度,检疫工作从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转移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规模化养殖场监管上来,迅速规范了畜禽防疫检测工作。
一个思路产生的“蝶变”
如何从根子上解决百姓吃上“放心肉”问题?我县的作法是引进优质企业,用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和设备,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发财,群众吃肉放心的良性循环。我县两年先后引进了湖北潜江的肉牛养殖、湖北金旸畜牧的波尔羊养殖和神农架的黑猪养殖等企业,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行生态环保养殖,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培育山羊、生猪、蛋鸡3个生态支柱产业,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60个,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用市场化模式为畜禽肉从养殖场到餐桌加上了“放心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