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宋俊敏 报道:近日,在县种畜场饲料加工车间里,一台新型玉米秸秆打捆包膜青贮机在吞“云”吐“雾”,吸引了100多养羊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前来围观,玉米秸秆揉丝包膜青贮技术,使废秸杆变成“草面包”。 它既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又是牛长膘的上好食料,可谓一举两得。
房县利用玉米收获的有利时机,立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引进推广秸秆揉丝包膜青贮技术,该县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揉丝包膜青贮的好处和技术要领的宣传宣讲活动。同时,选派技术人员蹲点包村,邀请县畜牧部门现场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有效地提升了群众青贮氨化的积极性和青贮质量。
房县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为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房县建立了循环利用的“流程表”,遵循“减量、再用、循环”原则,走一条农牧业科技含量高、农民收入高、环境污染少、符合本地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真正实现“鱼在水中嬉,鸭在水面游,四旁栽果树,圈舍猪鸡欢,坡上牛羊叫,大棚菜花香”的新型农业。
保护环境资源,节约生产资源,已成为房县农业发展的一种“时尚”。年初,外地业主陆保安看准了县种畜场空闲房子,投资50多万元,租赁建起了湖羊养殖场,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喂养。附近县园艺场6个村10000多亩山地,主要以种植高山作物玉米、黄豆、花生、小麦为主。用陆保安的话说:“秸杆过腹还田产出的粪尿,是天然绿色肥料,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而作物秸秆,又是羊最爱吃的食物,形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双赢的良性循环。”
农产品变废为宝,循环综合利用给房县农民带来了实惠。据了解,全县建立47个绿色养羊小区、多个标准化养猪场和50多家反季节蔬菜生产企业对接,循环产业链的形成,不仅拉动了农牧业结构的调整,还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走上了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