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民歌至今何以仍在房县传唱?十堰市民俗学会经查阅大量史料和多次到房县实地考察,原由房县是《诗经》的采风、编撰者,也是《诗经》的被歌颂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
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 “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尹公墓地…计尹墓旧界山三百九十一丈五尺,今广八百七十丈。界内树二千四百九十二株,今增四千一百三十三株。总计尹山一千二百六十一丈五尺,树六千八百六十九株。第有此山,自宜申画界圻,严禁樵牧,以为前贤人之灵。亟如所请为记,而刻石于墓旁。”“《广舆记》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明代《郧阳府志》记载:“房县青峰城东九十里尹吉甫祠墓在焉”。 据房县文化部门有关文物普查,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房县榔口乡白鱼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尚有宝堂寺岩庙遗迹,在“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的大型石雕龟驮碑上记载有“…古周朝名宦尹吉甫…此地灵人杰…”据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县志》“大事记”中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房县志》在“历代县人诗文选”中选载有“【西周】·尹吉甫《大雅·崧高》、《大雅·丞民》”及“尹吉甫之子尹伯奇写的《履霜操》诗歌。”
为了考证尹吉甫是房陵人,课题组一行不辞劳苦,还专程到房县榔口乡白鱼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宝堂寺,考察了当地古时供奉的周朝太师尹吉甫的宝堂寺。宝堂寺系三进院,现存石窟,系在一悬岩峭壁上人工开凿而成,石窟座西朝东,分上下两殿,上殿石窟长5.6米,高2米,宽3.72米,走道有石雕护栏,正殿两边有配殿。下殿石窟长9米,高4米,宽4.8米,大门为石雕框,两侧有4扇1方米的石雕艺术花窗。上下殿之间,由下殿右侧倚山开凿台阶,用石雕护栏,通往上殿。下殿岩壁前寺院现仅存寺院遗迹,尚存有一龟驮碑,高3米,宽1米;碑帽为二龙戏珠浮雕,碑座为一翘首石龟,形象逼真;碑身刻有“宝堂寺立碑记”:“万峰山宝堂寺…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此地灵人杰…”。
十堰市民俗学会(当时是筹备组)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还随省市民协专家在房县文物馆,考察了出土存放的古时刻有“周太师尹吉甫”字的大石碑,还专门查看了清同治版《房县志》有关周太师尹吉甫在房县有关尹吉甫宅、尹吉甫庙、尹吉甫祠、尹吉甫墓等记载。记者随房县文化体育局张华田等同志先后实地考查了尹吉甫老屋的房县万峪乡老人坪、青峰镇等地有关尹吉甫的庙祠等遗迹。在房县文化体育局机关院门还存放了一块“忠孝名邦”的石碑文物,其文“忠”指周朝太师尹吉甫,“孝”指天下第一孝子黄香,因古房陵有这两大名人故房县素有“忠孝名邦”之称,古时官人则将“忠孝名邦”的石碑镶在房县城东门,以此“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