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陵”-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关于“房陵”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5日

国家是社会成员分化为阶级后的产物,在国家诞生之前,属氏族社会,实行的是原始公社制。在原始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和生活资料,不说私有制,连私有观念也没有,大家彼此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时候的社会结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氏族有几十上百人不等。由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部落,实行氏族外婚和部落内婚制,男女没有固定的配偶。在必要时,若干个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部落联盟。
 每个部落有一个负责人,称为头人、大人或酋长。酋长通常是由部落成员选举出来的。同样,部落联盟的负责人——大酋长,也是各部落公选的结果。这种政治社会制度,就是春秋时期儒家所赞美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但在氏族社会末期,专偶制家庭逐渐代替氏族群婚制,人们的贫富分化渐趋严重,阶级开始出现。部落酋长和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凭借自己的财富和手中的权力,不再“选贤举能”,而是将财富和权力传给自己的子孙,于是就出现了世袭制。由原来的“公天下”变成了现时的“家天下”。随着家族的出现,氏族和部落组织被瓦解,地缘组织的地位开始凸现。于是,在家族的基础上,有着地缘组织特点的国家就开始出现了。
 我国国家的诞生,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的夏王朝开始的。在夏朝之前,传说中的古帝有尧、舜、禹。春秋战国时人,尤其是儒墨两大学派,都推崇取法这三个古帝。据传说,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代,尧号陶唐氏,都平阳(地在今山西临汾县);舜号有虞氏,都蒲坂(地在今山西永济县);大禹则居阳城(地在今河南登封县)。这三位古帝,都是由人民群众选举出来的,他们之间没有父子关系。三位古帝政绩卓著,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长期为人民所歌颂和敬仰,其事迹也从古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处在“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过渡阶段。因此,尧舜禹时代,民选制度——古书称“禅让制”,正在受到抵触和排斥。是实行世袭制,还是实行禅让制,这一斗争在那时非常激烈。最终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大禹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夏启,此举标志着国家的诞生,夏禹成为延续了若干万年的氏族社会的掘墓人。
 传说尧有一个儿子名叫丹朱,《世本•帝系篇》说“尧娶散宜氏之子(女)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史籍多载帝尧之子丹朱“不肖”——一点也不像他父亲。《尚书•皋陶谟》以大禹的口吻说:“无若丹朱傲,唯漫游是好,傲虐(谑)是作。罔(音wǎng,无、不分)昼夜额额(音é,不停息的样子),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音tiǎn,灭绝)厥世。”大意是说:我大禹服从帝舜他老人家的命令,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没有像帝尧的儿子丹朱那样傲慢轻薄,丹朱只喜欢懒惰玩乐,早晚戏谑浪荡,嬉皮笑脸,没个正经样子。洪水被我治好后,他仍以视察灾情为名,乘船到处游玩,弄得影响很不好。他还妻妾成群,成天在家淫乱不已,大家对他议论纷纷。就这样,他丧失了继承其父亲帝位的资格,我们应该深刻吸取他的教训。大禹这么说,可能是由于丹朱从小家境富裕,有点娇生惯养,同时又结交了一邦坏朋友,因此,就学坏了,当时的人们都以他为戒。
 《史记•五帝本纪》也说:帝尧年老时,知道儿子非常坏,没有什么出息,无法管理天下,不足以继承帝位,于是不得不改变主意,把帝位传给当时的大贤大能之人虞舜。帝尧之所以权衡再三,考虑把帝位传给虞舜,是因为这有利于天下的治理和人民的福祉,而不满意的人只是自己的儿子丹朱。但如果把帝位传给丹朱,丹朱一人高兴,天下百姓就会遭殃,这太不公平。于是帝尧就说:“终不以天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由此可见,帝尧在禅让和传子这两种继承制度中摇摆不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后他还是公心战胜私心,为天下人民着想,坚持了禅让制。后人之所以推崇和赞美帝尧,就是因为他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品,有着“天下为公”的思想。
 却说虞舜也是一个十分仁厚的人,并未因尧的授权而登位。他一再辞让,并回避丹朱,跑到很远的地方躲起来。可是,由于众望所归,诸侯朝觐不到丹朱的住地反而跑到虞舜那儿去。有争执诉讼,不去上告丹朱,却要上告给虞舜,听从虞舜的裁决。对政绩歌颂的人们,不歌颂丹朱反而歌颂舜。舜说:“这是上天的意思吧!”然后才回到“京都”,登上了“天子”之位。
 顺便说一句,在尧舜禹时代,还没有实行任职终身制。据《尚书》记载,帝尧退位后,辅佐帝舜工作了二十八年后才死。帝舜在帝尧死后才正式接班。相传帝尧活了一百多岁。帝尧为了确保“禅让”工作的顺利进行,让新继位的虞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于是就把丹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打发到南边的“丹水之浦”(音pǔ,水边)去做了个地方官。
 据《竹书纪年》等古籍记载:“帝(尧)使后稷(音jì,周始祖名)放帝(丹)朱于丹水。”这里提到的“放”,犹言“下放”,有贬谪(音zhé)和降职的意思。帝尧派大臣后稷作监督,强行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丹水之滨。丹水就是丹江,丹江是汉水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43公里,它源出陕西省商县西北,东南流经河南省,在今湖北丹江口汇入汉水。据后人考证,丹朱“下放”的地方,就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说:丹水之浦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那里就是丹朱的受封之地。
 丹朱受封之地,当时有不少蛮人和濮人,丹朱也没有管理好。古籍中有很多帝尧征服丹水流域蛮人的记载,如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召类》就说:“(帝)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由于丹朱太糟糕,老百姓和部落酋长们意见太大,帝舜不得不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于是就把他发配到了更南边的十堰境内的房县,这里离帝舜的都城更远。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陟(音zhì)于陶。帝子丹朱避于房陵。舜让弗克。(丹)朱遂封于房,为虞宾。”这段话中的“陟”,是特指帝王之死。“陶”是地名,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史称陶唐氏。房陵也是地名,就是今天的房县,房县古称房陵。“虞宾”,即是说丹朱做了帝舜的下属。整段话的大意是:帝尧辅佐帝舜二十多年后,不幸在他的老家去世,现在轮到虞舜正式即位,帝尧的儿子丹朱因为名声不太好,怕人家说他想和虞舜争夺帝位,帝尧就让他远远地躲到了十堰境内的房县。舜推让帝位再三,但老百姓和部落酋长们也再三不答应,虞舜只好即位。即位后,他顺水推舟,就把丹朱封在了房县。以后历代史书,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宋代欧阳修的《唐书•宰相世系表》、宋代王象之的《舆地记胜》、郑樵的《通志》、清代周清源等的《御定历代纪事年表》等,都有丹朱封于房的记载,看来,传说中的丹朱封于房,可能确有其事。
 所谓丹朱封于房,是一种带有掩饰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被发配或流放到了房县。前面《罗国》篇中我们已经谈到,罗人到房县立国,就具有被发配的性质。房县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已经成为一个流放基地。
 房县在古代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里林密草深,山大人稀,瘟疫和疾病时有流行,又是传说中“野人”出没的地方,在古代很不宜于 古房国地(今房县)人类居住。由于房县离古代中原帝王的都城不近也不远,具备了作流放基地的独特的条件。所以,自帝尧放逐(封)丹朱到房县以后,历史上流放于此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帝王、诸侯和大臣贬谪房陵者,达二十余起。其中,那位统一海内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将与自己母亲私通的长信侯嫪毐(音lào ǎi)的族人及其余党四千余家驱逐至房县。还有曾任丞相,秦始皇称其为“仲父”,实为生父的吕不韦,其朋党万余家也被“迁蜀”和“家房陵”。又在灭赵后,流赵王迁于房。秦始皇向房州之大量“移民”导之于前,汉唐之统治者则继之于后。汉时,诸侯王,宗室大臣之有罪者,也多迁于房县。唐朝时,那位“千古女帝”武则天,将自己的儿子——唐中宗贬谪房陵十余年。继其余绪者,则为宋太宗徙秦王赵廷美于房县。在房陵数千年的历史上,王公大臣之贬流于房,死于房者,又何可胜数!这样大规模地“移民”,且多为富豪之家,在中国古代史上,频频出现,成了家常便饭,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可能见怪不怪,这在现代社会是何等不可思议之事!
 言归正传,先按下流放地的问题不表,还是来谈谈丹朱“太子”的事。
 自从丹朱被分封到了房县,由于他的身份特殊,大批族人和朋党跟随而来,房县这个地方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生机。人们称这里为“房国”或“房子国”。在今天有关房县的文史、方志、地名志、民间传说中,也能见到丹朱曾居于房县的痕迹。如《房县地名志》记有“尧子垭”、“丹朱(王子)坟”等地名或遗址。“尧子垭”在县城西北40里处,相传是尧子丹朱的居住地。“丹朱(王子)坟”在距城南八十里的地方。
 大概从到房县之后,丹朱也服了帝舜,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认识到了过去的错误,有了悔改之意,因此在开发房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房县,人们对丹朱“太子”还是很尊重的,评价也不错,表明他后来确实是变好了。看来,人都是可以转变的。
  丹朱及其族人的后代,在夏商时代大概一直在房国居住,大约是在商末周初的动乱之际,房国已从今十堰房县迁徙到河南遂平一带,原房国的地盘由罗国填补,罗国东迁后,又为逐渐强大起来的麇、庸二国所瓜分。
 房国在迁于遂平之后,其经历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楚灵王(公元前540—前529在位)灭房并迁房于楚本土。此时,吴国夫概(吴王阖闾之弟)来投,楚就把遂平之房地封给他,改称“吴房”。到了楚平王(公元前528—前516在位)初年,楚又一度灭房、申、许等国,不久又复国。进入春秋未期,房国最终还是为楚所灭。
 房国,是一个产生于陶唐氏帝尧时代的古老国家,祁姓,周代传为子爵,系帝尧的一支后裔。
 关于房国和房王的传说很多,《汉魏丛书》本《搜神记》说:昔高辛氏有房王之乱,忧国危亡,帝乃召群臣,有得房氏首者赐千金,分赏美女。群臣见房氏兵强马壮,难以获之。帝辛有犬名盘瓠(音hú),其犬走投房王,其夜房氏饮酒而卧,盘瓠咬王首而还。帝乃封盘瓠为会稽(音kuài jī,今浙江绍兴一带)侯,美女五人,食会稽郡一千户,号为犬戎之国。有人把这段传说和房县之房国联系起来,演义成历史故事。如马灿杰《中华历朝兴亡通鉴•上古兴亡演义》就说:房王原是西戎人,生得身长八尺,虬(音qiú,蜷曲)须大颡(音sǎng,额,脑门子),臂力过人。帝喾高辛氏时期,他从西方跑到荆州的房山来。房山地方的蛮民个个惧怕他,就奉戴他做君主,僭号房王,国为房国。类似的记述在民间传说中也有不少,有点不伦不类,在此不多具论。
关于丹朱的传说也很多,有一种说法,认为丹朱跑到了“南海”,即今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受到三苗的拥戴,尧将天下让于舜,三苗的国君同情丹朱,认为尧的做法不对,于是此后不久,丹朱与三苗联合对抗尧舜。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南经》时就说:“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为了对付丹朱和三苗的反抗,于是就有了“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的故事。或说丹朱败后,自感惭悔,投南海而死,尧复怜之,于是使丹朱的子孙居南海,并在那里立国。这些传说,根据都不是很充分的

 总之。由于文献记载有丹朱南放一说,好多地方在民间都产生了丹朱曾在他们那儿落脚的传说,都有“尧子垭”、“丹朱(王子)坟”之类的传闻,但本文谈到的因丹朱在房县立国而有房国之说,是文献记载较多,大家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不可轻易否定。
 末了,我们要谈谈房县何以名“房”这个问题。据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房山,在(房)县西南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似房,因以为名。”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湖广郧阳府房县房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四面有石室如房,县以此为名。”清同治《房县志》也有类似记载。今房县南的“野人洞”风景区内,确有可容数十人上百人的山洞(石室),看来房县的得名,是因房山而得名,而房山,又是因山有洞穴如房室而得名。古人曾有穴居的历史,因此,对曾经帮助人们遮风避雨的洞穴心存感激,以至于念念不忘,故而有了后世的房山、房县等名。
 关于“房陵”之称谓的由来,据《元和姓纂(音zuǎn)》、《通志•氏族略》、《广韵》等书记载:帝尧孙丹朱之子叫陵,以父封国号为氏,以后称房陵。春秋以降的文献中,多有称房县为房陵者,其由来如此 。

上一篇:房县地名由来

下一篇:历史沿革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