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饶咬成 《郧阳师范高等学校学报》执行主编、教授
人类在通过智慧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通过创造和发明约束着自身。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都在穷极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明各种刑罚,来惩处那些违背统治者意愿的人。
流放作为肉刑和死刑之外的一种辅刑,在历史上曾经被广泛使用。房陵,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
房陵,即今房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南通川陕,北抵郧汉,境内山林四塞,地势险峻,属三省交界之地。房陵远离封建王国的政治中心,加上其高湿、高温的气候导致居住其中的人易感冒生病,故有“瘴痍之地”的称谓。从春秋战国到北宋,流放到房陵的王侯将相就有十数位之多,在此品级以下的显赫官员更是数以万计。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流放文化是房县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
史上最早的流放
房县历史上最早的流放者是尧之子丹朱。丹朱是“三皇五帝”五帝之一尧帝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全身都是红的。尧帝觉得,在洪水经年不治的时候,这样一个孩子出生,无疑是个好彩头,红色不就是太阳嘛!所以取名丹朱。
丹朱从小就喜欢东跑西颠,喜欢大呼小叫,喜欢在咆哮的洪水当中嬉戏。因为小,尧就顺着他,再加上尧成天忙于冶水,所以也没有时间管他。哪知道长成年以后,丹朱自以为聪明,经常和尧及其大臣“抬杠”。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不孝的行为。尧帝非常悲痛,哪能让丹朱胡来呢?
这个时候,舜出现了。舜本身出生在历山,他的职业就是耕田。传说舜非常孝顺,他的爹、他的后娘和他后母带来的弟弟处处与他为难。但舜始终不改自己的孝心和善良,坚持以德报怨。尧帝知道后,把舜弄到自己的身边做事,并且将一双女儿嫁给他。
慢慢地,舜在百姓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所有的大臣都去朝见舜,而不到丹朱那儿去。所有的人说天下所取得的功绩都是舜干的,而没有丹朱的功劳。舜继位以后,担心丹朱作乱,于是把他流放。丹朱乘船顺丹水而下,来到丹江草店一带。接着他翻山越岭,也可能是沿堵河一带,到了房县尧子垭定居下来。第二年,他再向南迁徙,来到了二郎岗。
当地人感觉丹朱这个人其实不坏,就介绍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给他做夫人。不到一年,生了一个儿子。他给儿子起名陵,同时也放弃父亲的伊姓,把这个地名作为儿子的姓,他的儿子就叫“房陵”。这也是我们今天房陵名称由来的一种说法。
丹朱去世后,葬于房陵二郎岗,清同治版《房县志》记载:“二郎岗,山麓有丹朱冢”。《广舆记》记载:“丹朱封此”。
规模最大的流放
房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放发生在秦始皇时代。它和三个人物有关:政、吕不韦和缪毒。
秦始皇虽然号称千古—帝,但他童年却十分可怜。他父亲异人是秦国派到赵国的人质。他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女人,被异人看中后随了异人。所以有人认为吕不韦才是他的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异人逃回秦国,他们母子在泰国受尽欺侮。有儿歌唱道:“娘偷汉,生杂种;爹不要,弃河东。弃儿弃儿,有娘无爹……”就是指的这段往事。
吕不韦是卫国濮阳的大商人,他在赵国做生意的时候,碰见了异人。吕不韦利用他经商积累的财富,辅助异人逃回秦国并最终继承了秦国的王位。他后来也做了秦国国相,大权在握十几年。
缪毒是泰国的一个市井小人。被吕不韦乔装成宦官送进宫里,得到太后赵姬的青睐。不到两年,缪毒竟和赵姬生了两个儿子,成为秦国后宫的丑闻。
吕不韦让掺毒混进宫里,希望由此摆脱赵姬的骚扰,但是缪毒却不满足如此,希望凭借太后的宠信,构建自己庞大的势力,取赢政而代之。事情暴露,缪毒的政变被镇压,缪毒自己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他的门客四千户全部流放到房陵。
戮毒宫廷叛乱被平定以后,吕不韦受到牵连,因为缪毒是他送进宫的。秦始皇下令免去了吕不韦丞相的职位,令其到洛阳的封地养老。
当时的朝中大臣,认为吕不韦只是暂时被贬除了职位,还有官复原职的一天,所以照样去朝拜吕不韦。其他的诸侯,也认为吕不韦重出江湖的时日不会太长,就不断派人到吕不韦的府上讨好。吕不韦是树已倒而猢狲未散,仍然门庭若市。秦始皇在免除他相国的时候就忧虑,这个人今后很可能成为王权当中最大的敌人。如果被其他的国家请去,更是泰国一个劲敌。
看到吕不韦现在的这种情形,嬴政决定立即除掉他,于是派人给吕不韦送了一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简单的二十九个宇,对于吕不韦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虽然让他和家属一起流放到房陵,但六十好几岁的人从洛阳千里迢迢到房陵,不等走到就会葬身荒野。感到万念俱灰的吕不韦,把鸩毒放进了酒中,饮下了这一个鸩酒,少顷即逝。
胶毒的宫廷叛乱和吕不韦的这个事件以后,流放到房陵的前后达到了一万四千多户人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房陵的入口结构。秦国的人口大体上只有三、四千万,房陵的人口不到三万人。而这一次大规模的流放带来的是一万四千户人家,至少有三万多人。房陵的土著还比不上这一次流放的人的规模,房陵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被流放的吕不韦的门客,大体上都是编撰《吕氏春秋》的这一帮人,都是朝廷的高官或高级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被流放到房陵,使房陵的文化更具有贵族气质。也正是这次流放带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使房陵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流放对于被流放者来说,既是炼狱,也是人生的苦难,但对流放地来讲,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他们又变成了胜利者。